12月26日,有石油業知情人士透露,民企盛虹石化集團有限公司將建設1600萬噸的中國最大單體常減壓裝置,目前僅有中海油惠州以及中化泉州的1200萬噸/年單體裝置規模跟隨其后,在亞洲略低于韓國GS Caltex的Yeosu煉廠(單體常減壓裝置1650萬噸/年),這也將是迄今為止國內民企在建最大的煉油及煉化一體化項目。
“這個項目建在江蘇連云港,總投資約750億元,建成后預計年銷售收入超1200億元、年稅收超200億元。”他說。
不過安迅思能源研究總監李莉表示:“最快在5年之內,這一紀錄可能又將被榮盛籌劃的浙江石化項目(二期2000萬噸/年煉能、520萬噸芳烴、140萬噸乙烯)刷新。”
12月16日,中石化茂湛煉化基地宣布開工建設,但項目規模卻已由原先的1500萬噸/年調減至1000萬噸/年。產能過剩背景下,民企為什么依然大規模上馬石化項目?
李莉坦言,盛虹石化、浙江石化等民企大規模進軍煉化產業中,最重要的是為了化工品,以便其在中國化工產業中生存,有部分成品油產出,也可以通過成品油出口解決。
意在化工
盛虹石化是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于2010年在連云港市徐圩新區成立。旗下企業包括江蘇斯爾邦石化、江蘇虹港石化等多家公司。
盛虹石化總經理鄭國棟表示,目前已投入資金超200億元,建成了150萬噸/年PTA(5288, -6.00, -0.11%)項目、近100萬立方米的液體化工倉儲項目、3個泊位的液體化工碼頭項目和熱電聯產項目。360萬噸/年醇基多聯產項目部分裝置已建成試生產。
下一步,盛虹石化項目按照煉油、芳烴、乙烯一體化加工模式設計,采用原油加工+重油加氫裂化+對二甲苯+乙烯裂解+IGCC的總工藝流程方案。盛虹石化偏向裝置大型化策略,常減壓蒸餾裝置設計規模1600萬噸/年,大規模加氫工藝,加氫總能力達到1920萬噸/年,占年加工原油1600萬噸的120%。
“計劃2016年底前獲得核準并開工建設,2019年建成投產。”鄭國棟說。
此前,浙江榮盛控股、桐昆集團兩個民營企業聯合浙江地方國企巨化集團母公司在舟山投資大煉化項目浙江石化,一期工程預計2018年底前投產。
榮盛控股是國內較早涉足聚酯直接紡項目的企業之一,在寧波、大連和海南等地都有石化企業。其中通過大連逸盛控制當地年產120萬噸PTA工程項目,但是,因為沒有上游煉油產能,榮盛控股對進一步擴大PTA等下游化工產能信心不足。
2014年11月,榮盛控股公開提出建設舟山大煉化項目后,獲得鼎力支持,從當地政府到國家相關部委一路綠燈予以放行。
“目前,這個項目一期已經在舟山大魚山島上建設了。”有浙江省政府官員介紹。
同樣,盛虹石化也是為了化工,它們希望以煉化項目帶動石化、紡織等更多產業,“至于成品油產出,可以通過成品油出口解決。”李莉說。
潛在話語權
2016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快設立中國(浙江舟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議》,建議認為,舟山自由貿易試驗區未來或形成石油儲備、加工、交易、補給、配套服務“五位一體”功能布局,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儲運基地、國際綠色石化基地、國際油品交易中心、東北亞保稅燃油供應市場和國際海事服務基地,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周國輝呼吁,加快推進油品等儲運中轉自由化,放開石油投資市場準入,設立舟山國際油品交易所,探索開展油品期貨交易,采用人民幣計價、結算。
這個建議就是希望通過浙江石化等煉化項目,讓舟山國際油品交易所成為遠東市場的領導者。
6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批復要求以寧波-舟山港為依托,“打造國際一流的江海聯運綜合樞紐港、航運服務基地和國家大宗商品儲運加工交易基地,創建我國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示范區。”
批復的背后是成品油出口日漸增多。2016年11月中國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其他燃料油和石腦油)出口485萬噸;1-11月成品油出口累計4296萬噸。
這意味著未來中國每年將出口5000萬噸的成品油,而國家發改委7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成品油消費量為15910萬噸。
“日本、韓國等石化企業也是通過出口成品油帶動其化工產業的發展,所以中國成品油出口的想法未必不能獲得成功,但是需要警惕國外的貿易保護。”一位石油央企專家說。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