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魯運維中心塑料機修車間技術組長馬平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帝國的正午》,書的腰封推薦道:揭示了中華文明由盛而衰的內在邏輯。書上布滿馬平做的標記:“赟,yun,美好。臬,nie,箭靶子……”
字典是馬平的老師。凡是書里有他不認識的,他要挨個找出來標注上。那些英文圖紙,他也是靠一本英漢字典一個詞一個詞翻譯出來的。
機組也是老師,一點點教會了馬平機器的運行原理和內在邏輯。塑料廠的設備有其特殊性,多數是進口機組,德國、日本、美國、意大利……這些進口設備都有技術壁壘,制造方只負責運行,不提供任何維修數據和維護數據。而有時維護水平決定了機組的使用年限。
有套低壓齒輪箱是德國的設備,更換軸承半年就壞了,一套軸承就得40多萬元。軸承的質量和安裝的水平是關鍵。手頭只有一張裝配圖紙,馬平反復測量推算出一個計算值,這個值可以決定使用年限。數值應用到現場,十年運轉正常。
為什么墊片要按在這個位置?為什么軸承間隙是這個數值,這些微小的地方他一點一點地琢磨。“每臺機器都要親手經歷,才算認識它。”中試裝置有套壓縮機,怎么裝機械密封也是漏油,反復拆裝了七八遍,還是每分鐘有一滴油滴落。一起拆裝的范浩越干越煩躁:“真恨不得一扔工具不干了”。
馬平仍舊悶頭一條條排除可能的緣故,偶爾還能跟范浩講個笑話。直到所有的數據都在掌握之內,馬平得出結論:“這是廠家的機械密封有問題,不是我們的安裝問題。”廠家后經確認是機泵密封使用錯了。馬平說:“研究了這么多年的機組,我越來越感到我的責任和義務就是保證設備完好。在這樣的一團迷霧時,我堅信水滴石穿,功夫磨針。”
認真對待自己喜歡的事,就是情懷的含義。
有一天臨下班,馬平看到班組值班人員拿著工具急匆匆的向外走,他忍不住過去看。現場零件已經拆得七七八八,正在猶豫是不是要主體解體。主體一旦解體,又得一兩天才能恢復正常。馬平細問得知是外置油泵不上量。沉思片刻,他忽然拿起一把螺絲刀,走到電機前用螺絲刀波動電機風扇轉動了兩三圈,拍拍手說:“好了。”果然。
“這就是干機修的樂趣!這個壓縮機內部潤滑油泵的進出口,因為偏心齒輪的位置“巧合”出現了細微的聯通,這種發生幾率幾乎是萬分之一,就像是有神跡存在,只要撥動電機風葉使變速箱轉動,就可以消除這個“巧合”!這一時刻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懂設備”的感覺。”識破這些小概率的巧合,他情不自禁地興奮,就像是高手對決,贏在分毫之差。
大連一家公司的設計人員劉明達對馬平的“懂設備”欽佩有加。塑料廠2號高密度聚乙烯裝置造粒機組是我國打破外商壟斷、填補國內空白的首臺國產大型機組,即是由大橡塑負責設計制造的。國產機組體型龐大,笨重,但是解決了造粒機組必須要進口的問題,實現了國產化。
劉天明說:“我們作為設計單位,特別需要馬平提供的那些豐富細致的一手資料,幫助我們改進設備設計。我們真是太需要這些實際經驗了……”
馬平對此樂此不疲,言無不盡。他聽說國內每成熟一項技術,國外相應產品就會至少下降三分之一的價格,會覺得自己做的事,特別有意義。“當感覺到自己的技術能和國家發展聯系在一起,還真有點使命感。”
他說:“我現在不能休息,要手腳并用地學習,一份工作做到深處,真的能帶來深深地意義感。”
(齊魯石化 史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