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路透社撰文分析稱,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正被邊緣化,石油市場的關鍵決定已經落入美國、俄羅斯和沙特產油3巨頭手中。
文章認為,今年油價的上漲和隨后的下跌,幾乎完全是由這三個國家的生產決策所驅動。產油國分為OPEC和非OPEC的時代已成“過去式”。
OPEC和非OPEC界限已成“過去式”?
11月27日,路透專欄作家John Kemp撰文指出,從當前市場情況看,OPEC油市話語權正逐漸減弱,把產油國分為“OPEC”和“非OPEC”,已經是一種過時的方式。
舉例來講,從產能看,美國、俄羅斯、沙特產油3巨頭2017年的原油及凝析油產出3600萬桶/日,占全球總產量的39%,其余OPEC國家產出則僅2700萬桶/日,占全球比重30%。
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三巨頭的產量是全球石油供應成長最為迅速的部分,2018年全球占比可能提高至40%以上,其余OPEC國家的產出占比則降至30%以下。
Kemp認為,這三大產油國的產量決定將確定中短期內石油市場會出現“供應過剩”還是“供應不足”,而其他OPEC和非OPEC國家則保持旁觀。
在這種背景下,OPEC和非OPEC成員國之間的界限愈發模糊,決策權正逐漸向OPEC以外轉移,這并不令人意外。
產油國被分出不同層級?
Kemp表示,如果說OPEC和非OPEC界限已成“過去式”,那更好的方法是,以不同程度的自由度和重要性劃分產量決策者的層級。
第一層級:沙特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在2017/2018年密切協調產量政策,并且分別作為OPEC和非OPEC產油國事實上的領導者。
第二層級:美國。美國既不是OPEC成員國,也未參與統一的產量政策,但由于其頁巖油產量快速增長和出臺制裁措施,美國對原油供應和價格具有決定性影響。Kemp認為,美國已經成為3巨頭中的第三位成員。
美國總統特朗普也頻繁對油價的合適水準發出了強烈且明確的暗示,對沙特施加壓力。
第三層級:OPEC成員科威特、阿聯酋和非OPEC產油國阿曼。這幾個國家已證明愿意根據沙特和俄羅斯的主導來調整自身產量。
第四層級:伊拉克。伊拉克在一定程度上也與沙特和俄羅斯的產量政策協調,但保留了更多的獨立性。
第五層級:即其他所有OPEC和非OPEC產油國。這些國家實際上都在將自身產量最大化,但不屬于產量控制本源。
產油3巨頭“呼風喚雨”?
Kemp認為,在這種層級結構中,只有沙特、俄羅斯和美國是真正獨立的“演員”,科威特、阿聯酋、阿曼和伊拉克都是重要的“追隨者”。
其他OPEC和非OPEC產油國在做決定和產量結果方面基本都無足輕重。
此外,Kemp指出,作為OPEC的初始成員國,伊朗在近些年來頻繁被美國制裁后,其基本已被排除出決定程序。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伊朗被排除出聯合部長級監督委員會(JMMC),證明其在OPEC內部以及更廣泛油市已被邊緣化。
值得一提的是,油市三巨頭的高層將在高級經濟及能源顧問的陪同下參加即將于阿根廷舉行的G20會議。
彭博社曾撰文稱,“隨著油價大跌,真正的OPEC會議將是下周的G20會議。”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