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大宗商品研究的全球主管表示,真正的關鍵在于,他們的產量會保持在已經很高的水平。俄羅斯(的產油量)已經達到今年產量的最高峰,今年還會同比大增。
高盛分析人士認為,即使沙特、俄羅斯等主要產油國一致同意凍結產油量,這一協議也不會對國際油價反彈有實質性幫助。
本周二(2月16日),沙特、委內瑞拉、卡塔爾、俄羅斯達成共識,同意將產油量凍結在今年1月11日的水平。沙特石油部長稱,凍結石油產量只是第一步,未來幾個月會評估是否需要其他措施。消息公布后,當日布倫特原油盤中一度大漲超過6%,突破每桶35美元關口,昨日凌晨即回吐早前漲勢,WTI原油跌破每桶30美元。目前布油處于每桶35美元下方,WTI在每桶30美元一線徘徊。
今日高盛大宗商品研究的全球主管Jeff Currie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表示,上述新聞不會改變他看空油價的分析,“我認為,真正的關鍵在于,他們的產量會保持在已經很高的水平。俄羅斯(的產油量)已經達到今年產量的最高峰,今年還會同比大增。我們的前景預測實際上和這沒有偏差……在宣布(凍結產量)時,很多產油國已經處于各自產量高峰。”
Curries認為,在過去歷次產油國減產的情形之中,1998年的最值得參考,因為那可以讓人理解為何如今市場很難恢復供需平衡。他說:“沙特1998年的一項行動就是讓產量回到了他們前一個周期多數時候的水平。為什么?因為他們預期在此之后經濟會強勁增長,然后演變為我們現在所知的亞洲金融危機。所以,他們不但必須削減投入生產的產油量,還必須讓市場在面臨需求減少時達到供需平衡。他們現在面臨類似的情況。”
昨日凌晨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外媒消息稱,伊朗石油部長表示:“伊朗將不會放棄本國的市場份額。”該官員還表示,伊朗已經清楚表態要將石油產量恢復到制裁前的水平,增產是達成核協議的主要目的,伊朗不會將已增產量下調。
上述伊朗石油官員重申伊朗的觀點,認為沙特應當減產,因為沙特在伊朗被迫減產期間大幅增產,取代了伊朗減少的石油產量,沙特以及其他增產的波斯灣國家應當為油價大跌負責。
巴克萊銀行的分析師Miswin Mahesh昨日評論稱,伊朗和伊拉克將是達成改協議的關鍵因素,因為這兩個國家計劃增加產出。沒有這兩國的合作,其他生產國的凍結產量決議將不會起主要作用。
加拿大皇家銀行分析師Helima Croft等人則是認為,“伊朗和伊拉克沒有加入凍結產量協議‘說明了很多問題’。沙特阿拉伯此舉把球踢給了其在區域內的主要競爭對手伊朗和伊拉克”,沙特此舉儼然上演現實版《紙牌屋》。
Croft等分析師指出,一方面,將產量凍結在1月份水平對沙特來說經濟和政治成本都很小,但對剛結束制裁的伊朗來說成本則不低。另一方面,如果伊朗和伊拉克尤其是伊朗拒絕凍結產量,那么他們就不得不“背鍋”——承受OPEC及其他產油國對其不“捍衛油價”的指責。
英國《金融時報》昨日報道提到,消息人士稱,沙特與其他產油大國可能考慮采取進一步措施支撐油價,包括削減產量。該資深代表認為,要平衡原油市場、提振油價得分三步走:產油大國同意凍結產量;委內瑞拉、伊朗、伊拉克等其他國家加入凍結產量的協議;能否采取除凍結產量外的進一步行動。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