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經濟參考報 》的一則報道,經過相關方面多年的奔走呼吁,權威部門終于對允許民營石油企業進入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行業“松口”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日前在答復全國工商聯的政協提案時透露,我國政府正在研究起草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采領域的具體政策。該文指出,關于降低非公有制企業的準入門檻問題,為了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目前國土資源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起草“非公有制企業從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采申請條件的規定”,將從注冊資本、專家隊伍、技術安全、環保等方面進行詳細規定。
發改委此舉,終于讓長期在國有石油巨頭夾縫中求生存的民營石油企業看到了一線曙光。對于他們而言,我國石油行業上游領域的禁錮嚴重地束縛了民營石油企業的發展空間,一旦國家敞開大門,他們的前景將會因此變得豁然開朗。然而,令民營油企翹首企盼的那條“政令”卻依然沒有具體的時間表,而且,即便最終產業上游真地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又將會是怎樣的一番情形呢?
以下是來自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的一組數據,到2005年底,我國有經整頓合格的地方和國營煉油企業近百家,加工能力8000萬噸左右,占全國的1/3;成品油批發企業800多家,占全國近1/3;成品油零售企業四萬多家,占全國1/2;石油鉆井和開采企業近100家,仍在采油的80多家。看來,民營資本已經形成了很大的規模;在中國石油行業中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而且除了上游開采領域之外,整體產業鏈也比較完整,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油源問題得到解決,仿佛民營油企在產業鏈各個環節上都不存在政策性的限制了。那么,到那個時候,民營油企是否能夠擺脫國有巨頭的擠壓,獨立開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呢?答案是否定的。
根據中國國際招標網的分析師判斷,即便國家允許民營企業進行石油開采,甚至享受和三大石油巨頭同等的待遇(當然這只能是一種理想狀態),民營資本仍然會淪為國有石油公司的打工者。
一方面,在上游勘探開采領域,民營油企缺乏競爭力。目前的民營油企無論是在技術實力還是資金投入上都無法達到國有石油公司的水平,民營油企在勘探、鉆井等方面的能力顯然無法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公司相比。況且以三大石油巨頭的勘探能力和對油源的關注程度,國內留給民企(且有能力開采)的區塊可謂微乎其微了。即便未來還能發現新的油源,民營油企業很難在競爭中占得先機。在這種情況下,民營油企仍然會受到國有石油公司的擠壓,要么只能揀這些石油公司吃剩下的(或者是看不上眼的);要么只能通過所謂的“合作”,給國有公司打工。無論走哪一條路,都不足以維持民營石油公司的生存,其結果只能是依附于國有石油公司。
另一方面,在成品油生產領域,民營油企會遭遇到更大的瓶頸。一是成品油生產的成本問題。煉油行業是一個典型的規模經濟行業,按照現有的原油和成品油差價計算,年煉油能力達到250萬噸的煉油企業才能夠做到盈利。而目前民營石油企業的總煉油能力雖然達到了8000萬噸,但各煉油企業的規模偏小,所以成本高昂將會壓縮民營油企的利潤空間。而且,在油源沒有保障的前提下,恐怕誰也沒有膽量大規模地擴張煉油能力。二是成品油銷售的價格瓶頸。目前的成品油零售價格是由國家發改委統一制定的,即使像中石化這種既有規模、又有油源的巨頭每年的煉油板塊都大幅虧損,民營油企的日子肯定也不會好過。當然,如果成品油定價機制市場化改革成功,對這些民營石油企業也是一個福音。
總而言之,國有石油巨頭已經植根中國市場多年,在壟斷資源和市場的同時,也構建了牢固分銷渠道和高度一體化的產業鏈條,所具備的優勢使得民營企業短期內難以望其項背,在這種情況下,只放開國內的石油開采權作用并不明顯。其實,也許原油進口權才是民營油企更加看重的,同前者相比,這項資格可以使他們獲得更加廣闊的油源,才能使他們從根本上擺脫國有石油公司的擠壓。中化集團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雖然沒有國內的石油開采權,但是因為有了貿易權,一樣可以建煉油廠、開加油站。
不管怎樣,發改委對石油商會的答復已經表明了政府部門對石油體制市場化改革的決心,也讓民營企業重新燃起了希望。但是在路徑選擇上,卻不能讓人完全信服,或者說并不是最快速、最有效的,也許是政府部門另有考慮吧。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