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在“第四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上稱,今年能源行業的結構調整令人失望,中國能源進一步依賴煤炭的態勢并沒有得到扭轉。他還表示,中國不能依靠多用煤、少用石油實現能源安全。
“2006年10月后大型礦難連續性爆發,說明中國煤炭開采的強度已經過大。”周大地說,同時,煤炭生產過程中造成的地下水下降和土地下沉,對環境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針對煤炭與中國能源安全問題,周大地認為,能源安全問題是由世界油價高漲和中國能耗太大這兩方面引發的,解決這一問題要以節約能源、提高能效作為基本出發點,不是說多用煤、少用石油就安全了。“真正不安全的是能源效率和環境問題”,他說。
對于發展煤轉甲醇作為替代燃料,周大地持謹慎態度。他說,以煤炭代替油氣,首先要付出采煤的重大代價;其次效率大幅度下降,如果得到1噸油只要投入0.1噸的能源,要得到1噸煤資源可能要投入1噸以上的能源,才能得到同樣數量的油。從能源平衡角度來看,中國可以通過必要手段,包括節約和更好地開發兩種途徑,實現能源安全。
周大地表示,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政府提出的2006年4%的節能降耗指標,已經很難完成。如果地方仍以高投資增長速度來推動經濟增長的話,就很難避免繼續走以高耗能產業為中心的發展道路,這種經濟增長的內容、方式和質量是中國不能承擔的。
周大地認為,節能降耗需要行政手段和市場機制同時推動,目前一方面政府對市場管理力度不夠,市場準入條件控制不足、公共資源和節能投入不夠,對高耗能型的投資控制不夠;另一方面,市場也沒有建立足夠的信號體系引導投資以高效節能的方式發展,這種低價能源體系只能帶來社會成本和環境成本的提高。只有這兩方面都做調整,中國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才能有重大變化。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