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很遺憾,民營石油企業只能出此下策,捆綁打包‘賣給’外企。”50多歲的趙友山臉上流露出的不僅是疲憊,更是失望之情。身兼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下稱“中商石油委”)會長之職的趙友山雙眼飽含著血絲,“從3月份一直為民營油企生存出路奔波到現在,也沒能能給中國的石油民企指條出路。”
本報記者去年10月曾見過趙友山以及一批民營石油企業家,那時他們都期待著民營油企能真正享受到“平等國民待遇”,但是隨后這半年他們卻頻頻遭遇倒春寒。
玻璃門效應再次擋住石油民企
中商石油委上月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全國民營石油流通企業因無成品油而生存困難、面臨倒閉的緊急情況反映》。“高層領導是非常積極關心民企發展的,但是很多政令根本無法落實,甚至會被變相改變。”據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本月初,發改委曾召集兩大集團、商務部外貿司、商改司、中商石油委等,匯聚北京召開協調會議,但是會上兩大集團與民企仍然分歧很大。
“以前是拿38號文件來擋住民營企業,現在是拿‘兩大文件’來擋住民企的生存之路。”趙友山所指的“38號文”中明確規定,國內各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石油集團、石化集團的批發企業經營,其他企業、單位不得批發經營,各煉油廠一律不得自銷。而“兩大文件”是指今年1月出臺的《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和3月的《成品油經營企業指導手冊》,兩文件將石油民企門檻再次提高,《指導手冊》規定申請人要提交的材料包括:全資或50%以上(不含50%)控股擁有1萬立方米以上成品油油庫的法律證明文件。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民企老總都明確表示,“這些硬指標都是看得見的門檻,我們民企可以通過重組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兩大集團還是不給一滴油,那么我們民企就只能餓死。”
民企揮淚打包外嫁
據記者了解,目前有意向收購國內石油流通領域的民營油企的外國石油公司不在少數,除了一些國際上的石油巨頭“極為感興趣”之外,更有來自新加坡、韓國、泰國的石油公司表示出“極為關注”。
趙友山表示,“這些國外公司很希望能通過兼并我們民企來延伸他們在各地區的銷售網絡。”
“一些企業的老板說沒法干了,前幾年賺的錢全賠進去了,兩大公司不給油,我們只能去買油販子手里的油。小企業需求量少,可以靠油販子,但我們這些上了規模的企業沒法獲得大量穩定的油源,比較大的企業只能等死。”民企老板欒建軍1995年靠著借來的500多萬組建了一個小型加油站,隨著近十年的發展,欒建軍有了一個規模不小的油庫,以及多個中型加油站和一些小型加油站。他盤算著能賣個好價錢,但看著這么多年養大的企業要賣出去,欒建軍嗓子開始沙啞。
“只要符合法律,外國公司想要控制下游領域,比如終端的加油站,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經濟行為。”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王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石油民企出路何在?
“民企不是輸在沒能力,而是市場的壟斷行為把民企逼向死路。”欒建軍表示。
1998年以前,民營企業在石油流通領域占到了85%,每年上繳利潤高達1000多億元。民營石油批發企業與民營加油站固定資產總投資約為7720億元,就業總人數134萬人。現階段,全國民營石油流通領域企業尚有596409家,其中批發企業3340家,加油站56300家。據統計,民營資本占成品油批發企業總數的33.4%和國內加油站總數的56.3%,民營企業已進入我國成品油分銷領域的各個環節,不僅企業數量多,分布區域廣。
對于石油民企的出路,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任玉嶺表示,首先,可以將生產和流通分開,避免兩大公司作為唯一的生產者,又作為銷售者,還應該給民營企業開個口子,讓民企有進口石油的機會,否則民企永無出頭之日。
王震表示,從世界各國的小石油公司發展規律來看,民企只能是要么發展壯大,加快重組步伐整合成大公司;要么是被其他大公司收購。
趙友山希望,國家相關部委能否盡快進行石油體制改革,從根本上解決石油流通體制存在的問題,“國家能否每年能給予1000萬噸成品油以緩解地方民營企業的生存問題,政府可以作為監督機構監管這些油。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