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的車主們因為油價“近日”可能會上調而惴惴不安,但煎熬10天(從10月29日至11月8日)之后卻發現,“靴子”最終并沒有如期落地。
“靴子”不落地也就意味著,本輪油價上調延后所帶給車主的歡愉,必定是轉瞬即逝的,因為有一點大家心知肚明:暫時不漲并不意味著永遠不漲,該到來的終究還是會到來,而且很可能當國際油價的漲幅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未來的日子里我們還需要“更堅強”才能應對高幅度的調價沖擊。
而如果我們嘗試去了解目前引而不發所付出的代價,恐怕這一點點歡愉感受還會更短暫。
三個月前曾經有媒體報道,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試行數月后,多年來習慣于在信息不對稱中蒙頭發財的國有石油巨頭抱怨,現行調價機制過于透明,可控性低,而向價格調控部門——國家發改委建言,要對成品油價格(破解油價困境)形成機制進行“模糊化處理”。而此次油價調整的確沒有再嚴格遵循新機制中關于“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的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可調整成品油價格”的條款而進行,這也是今年自宣布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以來的首次“破例”。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國有石油巨頭的“模糊化處理”建議已經為國家發改委所接納?這是否意味著“拍腦袋”因素主導油價變動的情況還要繼續?這是否意味著在近5年來油價機制改革的果實——更及時地反映國際市場的變動,縮小時間差,提高透明度的做法已經遭到否定?這必定不是車主們想見的答案。
誠然,延期調價的方式可以懲戒投機囤積分子,但它同時也損害了漸漸為公眾所接受和理解的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公信力。這個代價未免過于沉重,尤其是在這個信心和誠信比黃金更貴重的時代里。
事實上,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不是要退回到改革前的狀態,而是要進一步推進油價機制改革。今年以來,油價調整已進行過7輪,上漲次數多于下跌次數是事實,上漲幅度高于下跌幅度也是事實。雖然這其中也有國際油價一路高漲的現實原因,但價格調控部門用以回擊“漲多跌少”質疑的素材依然十分薄弱。因此,讓公眾領情的辦法不在于拖延上漲時機,而在于當油價該上漲時合理上漲,更在于當油價該下跌時也及時跟進。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