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山東一家石化產品生產公司的張峰在認真地聽著合成纖維市場動態的專題演講。對他來說,來參加本次中國國際石化大會的心情并不輕松,面對著自家公司產品訂單和價格齊跌的困難局面,張峰希望能從這次大會上尋求到解決方案。
2012年中國國際石化大會主題論壇在天津濱海會展中心舉行。12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家展商齊聚于此,就全球石化產業的關鍵變革、技術創新和持續發展等重大議題,發表具有權威性和前瞻性的觀點,尋求正確的發展戰略,探索科學的創新之路。
圖
產能過剩 利潤下挫
蘇威集團首席執行官柯馬蒂、IHS集團化工部總經理Dave Witte、陶氏化學執行副總裁郝樂……本次大會上,全球各大石化企業的高管云集,但和張峰一樣,說起石化產業面臨的現狀,他們一致的評價都是——形勢嚴峻。
根據中國石油(601857)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的《2012年上半年石油和化學工業經濟運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整個行業經濟增速逐月減緩,下行壓力不斷增大。二季度產值增幅僅有9.5%,為2009年四季度以來最低。今年1-5月,石油和化工行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4.4%,降幅顯著大于全國規模工業利潤平均下降水平。
其中,化學工業利潤總額同比降幅達近20%;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利潤雖然還有4.1%的增幅,但回落態勢明顯。值得關注的是,自去年8月以來,煉油業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今年1至5月,累計虧損超過166億元,且呈逐步擴大趨勢。煉油業長期虧損將對整個產業發展產生嚴重不利影響。行業效益惡化,經濟增長的內動力減弱。
“目前多數傳統石油和化工產品,已由整體數量短缺轉變為結構性過剩。”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表示。一方面我國現狀的裝置開工率負荷比較低,而另一方面,高端專用化學品卻相對缺乏,據統計,今年一至七月份,中國進口的有機化學品2004萬桶,創歷史新高。產能過剩,拉低了市場價格,扭曲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加劇了資源消費,造成產業發展不平衡。
僅以甲醇為例,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將有近600萬噸的新建甲醇裝置投產,屆時總產能預
計逾5200萬噸。今年二季度以來,裝置利用率持續走低,上半年平均利用率不足55%。而且甲醇價格也難以提振,上半年市場均價為2795元/噸,同比下降1.2%;其中6月份均價只有2550元/噸,創近年來最低。
來自上海某石化公司的副總經理吳丹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表示,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產品價格下跌是目前企業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由于油氣開采利潤增幅不斷收窄,化學工業利潤深度下降,煉油虧損持續擴大,行業成本高位運行,石油和化工行業效益下滑較大,企業經營環境比較嚴峻。
由于國內外市場需求擴張乏力,價格大幅下挫,行業經濟增速持續減緩,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統計局價格監測顯示,今年6月,石油和化工行業價格總水平出現2009年12月以來的首次下降,同比降幅0.8%。
事實上,面對著歐債危機、全球經濟減緩等因素,石化企業難以逃脫由此帶來的不利影響。“近年來,受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上漲,管理和財務費用增加,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石油和化工企業的生產成本呈上升趨勢。”在李勇武看來,目前石化產業成本增長較快,同時還要面臨著更加嚴格的安全、環保、法規的壓力。從長遠來看,有利于企業的調結構轉方式。但是對于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能力不高、資金相對短缺的企業來說,無疑在短期內增大了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壓力。
戰略創新 著眼高端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傳統石化產業面臨“冬天”的時候,部分高端石化企業卻遇到了難得的發展機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對于有機原材料、合成材料、專業化學品的投資增長明顯加快。特別是有機化學與合成材料的投資增幅分別達到了65.5%和65%,遠遠高于其他傳統產業。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得到改善,石油和化工產品,特別是高端化學品的需求將在較長時期保持快速增長,這給中外企業創造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在談到石化產業未來的發展時,李勇武如是說。
而本屆石油化工大會的主題——戰略.創新,則更好地詮釋了石化行業對于創新升級的需求。李勇武表示,中國是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但隨著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強,長期以來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繼續。為此,政府近年來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規劃與政策措施,鼓勵淘汰落后產能,鼓勵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頁巖氣,生物質能,以及現代化工等戰略產業。這些規劃的出臺,既為國內企業指明了發展方向,也為對外交流合作做出了安排,為中外企業轉型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從同期舉行的中國國際化工展覽會上可以發現,那些技術含量高的新型材料生產公司的展臺前,總是能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創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推出企業解決方案的時候,80%的新思維和50%的銷售額都是由創新驅動的。”對于轉型和創新的重要性,帝斯曼全球董事會成員杜博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創新的基本因素就是促進機構的轉型,這種轉型反過來能讓公司長期存在。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長高云虎表示,轉型升級是“十二五”時期工業發展的戰略任務。從當前看,國際金融危機使外部經濟持續動蕩,國內經濟下行的壓力也很大。以資源投入、廉價勞動力為主的粗放的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企業必須創新,必須有新產品才能爭取新市場,這誰都知道,可重要的是要有這樣的能力與實力。”面對著產品利潤越來越低、價格戰愈演愈烈的現狀,天津一家化工產品生產商道出了自己的苦惱。對這家成立不足兩年的民營企業來說,加大研發投入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與發達國家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相比,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存在著較大差距。”李勇武表示,目前我國石化產業整體創新能力偏低。可以看到,帝斯曼和陶氏化學這樣的大公司,每年會有2%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中。而樂金化工,在電池方面的研發投入就達到了銷售額的10%,研發投資巨大。
“研發就等于創新,但投資額巨大,我們認為不能單打獨斗,我們和同類公司合作,每年會召開幾次會議,來共同討論業務發展趨勢。所以我在這里要特別感謝中國的合作伙伴,還有中國的客戶,另外我也非常感謝中國的各位同行所做的貢獻。”樂金化工株式會社副社長兼首席執行官金磐石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金融手段 抵御風險
對于石化產業稍有了解的人會知道,這個行業的產業鏈上游是原油這樣的資源型商品,受國際市場影響比較大。數據顯示,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一直在增長,已經超過了50%,因而國際油價漲跌,對整個產業影響巨大。今年上半年,國際油價的大起大落,就成為二季度石化行業利潤大幅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
“商品一向以來都有淡季和旺季之分,但是現在區分不太明顯的情況下,如果能把握這種規律,就意味著掌握了機會。”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渤海商品交易所產品發展服務中心副總經理周家宇表示,價格的劇烈波動對企業來說,是一種風險,而且沒辦法用以往的經驗來把握。今年上半年,有些企業就因此從市場上消失了。
周家宇建議可以采用一些金融的方式來抵御這種風險。他認為,在當下石化產業同質化競爭嚴重,所以商品之間的差異降低,而商品的金融屬性則在提升,產品的意義不只在于買賣和使用,也可以成為融資的方式。因而,如何通過期貨、現貨市場以及各種交易平臺來應對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和產業格局,如何利用金融工具來提高企業的資金利用率和靈活性,進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將成為企業應該關心的話題。
對此,鄭州交易所期貨及衍生品研究所所長汪琛德在發言中也提到了有關金融市場在發揮作用。“相關的企業在利用期貨市場的時候,要更多利用市場本來的功能,比如套期保值或者是利用它的定價、點價功能。”他提醒道,嚴守套期保值的基本原則,這雖然看起來有些過時,但不要輕易違反,因為有些企業在做的時候,往往變成一種投機,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雖然從企業到交易所都在努力通過各種手段化解當下面臨的種種風險,但對于生產企業來說,解決資金問題或許更為實在。日前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國有石化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9.10%,銷售利潤率為3.21%,財務費用同比大幅上漲34.69%,企業資金十分緊張。
“針對石化企業的特點,我們可以采取供應鏈融資的方式。”平安銀行(000001)總行貿易融資部總經理郭強在談到石化企業的融資途徑時表示,石化企業特別是部分大中型企業,已經初具規模,開始統籌整個供應鏈,對資金的集中管控需求也越來越明顯,這就恰好可以通過供應鏈融資的方式,為核心企業以及其上下游客戶實現融資。
而平安集團副總經理、首席創新官計葵生則表示,對于石化企業流動性不足、中小石化企業手握大宗商品卻難以貸款的現狀,可以采用電子商務平臺的方式,為企業提供融資。
創新驅動 需求增加
“目前,盡管世界經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回升態勢,中國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但作為國民經濟的能源產業、基礎原材料產業和支柱產業,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發展空間依然很大,發展潛力依然很足。特別是在經濟加快轉型過程中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雖然面臨種種困境,但談到石化產業的未來,李勇武依然顯得信心十足。
在李勇武看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未來發展的市場潛力大,僅以汽車行業為例,2011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已經超過了1800萬輛,因此市場對涂料、合成材料等下游石油產品的需求價格上漲。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得到改善,對石油和化工產品,特別是對高端化學品的需求,將在較長時期保持快速增長。而且政策環境越來越好,整個行業將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和廣泛的發展空間。
可以看到,現在越來越多跨國石化巨頭企業將目光投向中國。就在9月10日,陶氏化學與天津開發區簽訂了投資意向書。在此之前,陶氏已通過在天津的化工物流供應鏈中心開始從天津為其在整個亞太地區的業務提供支持,并已運營一年有余。
“在中國尋找多方面的合作伙伴將是我們進軍中國市場的關鍵所在。”陶氏化學大中華總裁石博韜說,單打獨斗難以在中國新材料市場發展,尋找合作伙伴,不僅能降低運營成本,更能進一步了解中國市場的需求,實現共贏。
“化工產品的需求與GDP的增長關系密切,雖然目前全球經濟增長非常乏力,但我們還是希望能帶來更多有創新的材料,能進一步改善對于化工品的需求量。”IHS集團化工部總經理Dave witte在談到化工品的需求時提出了自己的預測。他認為,今后,基本化工品的全球需求將會達到10億噸,而隨著新興市場對化工產品需求的進一步擴大,貿易需求也將隨著增加。
Dave witte表示,今后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會進一步加大化工產品的投入,特別是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將創造出“新產品”,也就創造出更多的市場。特別是高端產品的推出,將使得中國在產業鏈上占到更高的份額。
有專家預測,隨著新技術應用和新產品開發,石油化工產業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較低成本提供石油化工產品,并將會促進經濟復蘇。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得到改善,石油和化工產品,特別是高端化學品的需求將在較長時期保持快速增長,這給中外企業創造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