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網訊:“不要把中國能源安全,寄托在對外投資上,而要靠建立有議價能力的貿易市場。”3月9日上午,中石化董事長在小組討論會上提到,中國要重視起石油的金融屬性,盡快進入國際原油期貨市場。
傅成玉稱,社會一直存在誤解,認為能源企業對外投資,是為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其實這只是企業行為,“第一是賺錢,不把賺錢放在第一位上是不行的;第二是增加石油供給量,平抑國內油價。”
“現在要小心,美國已經不需要從中東進口石油了。所以,要小心石油貿易市場的安全性。”傅成玉警示,中國能源安全的保障,出路在公開貿易市場秩序的建立和維護上,擴大中國的石油話語權。
如今中國的石油對外依賴度高達60%,市場需求量大,在議價能力上,卻完全沒有話語權,同樣一桶油,中國進口的成本要比國外高10美元。
“中國的石油只買不賣,也不讓介入國際期貨市場,價格實現不了對沖,國際吃準中國市場需求大,價格就下不來。如今石油的金融屬性越來越強,政府不研究,以后企業沒法干。”傅成玉越說越激動,中國的國內石油期貨市場,要做成國際的。
如何做呢?
他自開藥方:要在中國發展國際石油期貨市場,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具備可與國際其他地區做對比的油種;二是建立美元兌換,因為國際石油期貨以美元計價和結算。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