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金融市場和能源市場仍處于動蕩之中,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或出現70年來最大降幅。作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中國如何在油市風浪中保障能源安全?國家能源局給出答案。
國家能源局5月12日發布消息稱,疫情發生以來,能源局相繼研究實施20多項具體舉措,推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在能源供應上,保持開發生產力度,防止能源生產大起大落。具體到油氣領域,“積極應對國際油價下跌對油氣產業造成的外部沖擊影響,研究制定多元化供應保障策略,持之以恒抓好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和穩產增產,加快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加強油氣儲備能力建設,指導推動油氣產業共渡難關、化危為機。”
一季度,國內油氣仍延續去年的增長趨勢:全國原油產量約4857萬噸、同比增長2.4%,天然氣產量483億方、同比增長9.1%。
據央視報道,能源局的20項具體舉措包括:推動東部老油氣田穩產,加快頁巖油氣、煤層氣等非常規資源開發,優化煤炭生產開發布局,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推動能源協調互濟等。同時,國家能源局將開展電網運行、水電站大壩等重點設施安全監察,加強對重點地區、關鍵部位的油氣管道的監管。 “穩定煤炭、電力、油氣生產供應秩序,同時積極應對國際油價波動,推動國內油氣增儲上產,確保能源安全穩定。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寶華稱。
供需嚴重失衡、國際油價跌去六成的波瀾中,中國提高油氣自給能力的目標沒有松動。2016年開始,中國原油產量曾連續三年出現下滑,對外依存度首次突破70%。為此,2019年,國家能源局制定油氣行業增儲上產的“七年行動計劃”,國內三大石油央企的資本開支陡增,并向風險勘探投資傾斜,上游勘探成果密集顯現,中國原油產量四年來首次止跌回升。
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保”,其中之一是保糧食能源安全。新華時評對此作出的詮釋是: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多元多點多渠道供應的保障供應體系”;另一個維度上,是“既要抓常規能源,又要抓非常規能源,既要保資源儲備,又要保技術裝備儲備,確保關鍵時刻靠得住、采得出、用得上。”
對國內從事上游勘探的主力“三桶油”而言,在長期低油價環境中繼續推行增儲上產意味著特殊的壓力。近年來國內上游勘探開發成本雖有一定下降,但是從全球來看仍處于高成本區,很多油田面臨采一桶虧一桶的困境。
低油價下既然買他國的油更劃算,為何不能關閉國內油井,直接買買買?油井不是開關水龍頭,關停再重啟的成本可能很高,甚至對油井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據中國石油報報道,我國油田地質條件稟賦不如海灣國家,很多壓力不足,都是依靠注水、注聚合物的二次采油、三次采油技術來保證產量。倘若油井停產,地下水就會淹沒原油,或者壓力不夠斷流了,油井就可能報廢。這樣不僅高額的前期投資打了水漂,還會影響附近其他油井的生產,甚至這一區塊的地下油藏就采不出來了。
更重要的是,能源安全面前,油氣生產并不是純粹的經濟賬。“作為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部分,國內石油公司只有繼續發展,有自產產量,才能保持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影響力。”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中國石油報談低油價時說道,一旦完全遵從“買油經濟”,放棄自產產量,當油價高企時,我們就沒有了和原油賣家談判的資本和底氣。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所以,對于油氣田企業,不能采取一刀切關停油井的模式來減產。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