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鉆井平臺 中國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供圖
中新網上海11月28日電 (劉曉)早晨五點,王成國就出門了,他裹緊羽絨服,乘上駛往碼頭的大巴車。在車上,王成國掏出手機,給妻子發送了一條微信:“已上車,晚上聯系。”兩小時后,王成國坐上換班船,駛往大海深處,十點,他抱住吊籠,緩緩上升到距離海平面幾十米高的鉆井平臺,正式上工。
28天后,這些流程倒著走了一遍,王成國下平臺返鄉還家。畫面的差別在于,上平臺時他心事重重,還家時他步履輕快。
王成國是上海海洋石油局“勘探六號”海上鉆井平臺上的一名平臺經理。大學畢業加入上海海洋石油局以來,他從石油工人做起,已經在鉆井平臺上工作了16年。
王成國和工友合影 受訪者供圖
海上鉆井平臺,主要用于在深海進行油氣勘探開發。王成國所在的“勘探六號”雖然只有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但是功能齊備,不但可以完成深海開采石油的工作,也能為平臺上的工作人員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16年里,王成國擁有了很多和他人迥異的工作體驗,也曾遭遇過生命危險,對于海上石油工人的生活,他有很多感觸。
“每人限時3分鐘”
2005年,自東北石油大學畢業后,王成國踏上了鉆井平臺,那時的平臺條件還很落后。
“在平臺上通常是28天輪換一次,我剛工作的那幾年,這28天就是與世隔絕。其實挺著急的,因為家里有什么事,根本幫不上忙。不說幫上忙,在海上連信號也沒有。平臺上只有一部衛星電話,每天晚上大家就在電話前排隊,電話旁邊寫著‘每人限時三分鐘’?!?/p>
“有事的話或者是想家了,我們就打個電話,說兩句就差不多掛了。我那時在跟我老婆談戀愛,也不可能天天打——別人也要打,底下公司也會找平臺,也就一個禮拜報一聲平安。我們這樣的工作,也沒啥好說的。”
王成國在工作中 受訪者供圖
即使是現在條件改善了,平臺上的網絡也只夠發個微信,“我們一上船就到處找信號。”
在這種情況下,王成國與妻子還是修成了正果。
“有人羨慕我們做28休28很舒服,其實根本不知道在平臺上28天下不來有多痛苦。我丈母娘當時就不大贊成(我們),她覺得要是老婆生孩子,或者小孩生病的時候我在平臺,這可不行。想讓我們分手,或者我換工作?!?/p>
盡管最后王成國用誠意打動了妻子一家,但他還是“自嘲”妻子選他選錯了:“在岸上工作的話確實比較舒服,人也干凈利落?!?/p>
海上鉆井平臺 中國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供圖
王成國拿出自己的工作照分享給記者,相片上他全身掛滿泥漿,只露出一對眼睛:“像我們在平臺上工作,一個個都曬得黑了吧唧的,像我本來就黑,越曬越黑。冬天穿著棉襖就露倆眼睛,外邊那么老厚,里邊還在出汗,時間一長里面都板結了?!?/p>
“只要是不到一定的臺風級別,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要干活?!便@井平臺24小時不停工,王成國的工作需要兩班倒,每班12個小時。“只要一上崗,我們就一直連軸轉,所有的工作都是銜接好的,每個崗位的職責都很明確,只要有一個人停了,整個生產都停下來了。不能停,平臺每天的成本就將近一百萬?!?/p>
經歷臺風的生死瞬間
從業16年,一次抗擊臺風的經歷讓王成國印象深刻。
“那是2008年,南海生成了一場土臺風?!?/p>
影響我國的臺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太平洋的臺風,群眾熟知的“煙花”,“拉尼娜”便是此類;一種是南海形成的臺風,民間俗稱“土臺風”。太平洋形成的臺風走向較為規律,“土臺風”則變化多端,難以預測,往往從生成到登陸的時間極短。
“臺風一下就來了,我們也來不及撤下平臺,臺風來了之后現場風力達到16級,站都站不住,戴眼鏡的,眼鏡直接飛出去。”除了風力大,當時王成國所在的“勘探三號”還是半潛式平臺,“半潛式平臺是下面有船體,用錨連接平臺和船,它比較晃,不像現在這么穩當?!?/p>
接送海洋石油工人的直升機 中國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供圖
“那個時候真的不敢往下看了,當時我們甲板距離海面也就30米,下面就是浪卷來卷去,我們在甲板上吐得一塌糊涂?!?/p>
“吐也還好,最怕的就是錨斷掉,如果錨斷掉了,我們這個平臺就要翻過去。還有一個怕的是當時我們的防噴器一直沒有脫開?!?/p>
防噴器是油田常用的防止井噴的安全密封井口裝置。“如果防噴器不能脫開,平臺晃得那么厲害,跟防噴器相連的管子可能就會憋折了,管子倒下就可能把船體砸壞,到時候整個平臺都完了?!?/p>
“我就一直在產品區想辦法把防噴器脫開。管子本來是垂直的,那時候已經斜得不行。這事過去后,我跟(當時的)平臺經理開玩笑,我說幸好當時管子沒折,要不我就應該趕緊回房間,把門一關,留個全尸也好找。”
王成國多次跟記者聊到一部小眾災難電影——《深海浩劫》?!爸v的是美國墨西哥灣那里有個平臺,發生井噴后爆炸造成的重大事故,你們可能看不懂,我們看的時候都是感同身受,在地面上失誤都還有救,我們在平臺上,一個小小的失誤就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p>
“如果你們難以想象井噴,就去看這部電影吧”,某社交平臺上,一名網名為“貓呼”的海洋石油鉆井工程師也提到了這部電影,“一旦井噴失控,噴出的是點燃的油,你往哪里跑,平臺會被燒化,下面的海是貨真價實的火海?!?/p>
除了這些,貓呼也寫道,站在平臺上“在被鋼鐵建筑與大海的包圍下,莫名有一種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豪情。開始有國家的自豪感,個人被認同的驕傲,與此同時還有背負的壓力與責任”。
這些壓力與責任,除了為家庭多掙些錢,也來源于王成國和貓呼這些海洋石油工人的家國情懷。
海上鉆井平臺鳥瞰圖 中國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供圖
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2)》顯示,2021年,中國原油產量為1.99億噸,增長2.1%,原油消費量7.2億噸,對外依存度72.4%,對外依賴十分嚴重。
利好消息是,2021年,國內原油進口量和原油對外依存度20年來首次出現下降,除了國內“雙碳”戰略的推進外,油氣增產七年行動計劃也是重要原因。
據《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202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2021年中國海油全年生產原油8186萬噸,原油增產量連續兩年占全國總增量80%左右。那些矗立在我國領海的鉆井平臺,日益成為保障基礎能源供應,保障石化產品供應鏈安全的“鋼鐵長城”。
60年多前,家喻戶曉的“鐵人”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打出大慶第一口油田,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面貌。今天,這些石油工人成了新時代的“海上王進喜”,伴著深藍的海洋,守護著我國能源安全。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