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三屆二次理事會工作報告
各位理事 , 同志們 、 朋友們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三屆二次理事會今天在這里隆重召開。這次會議是在“十一五”收官、“十二五”開局、聯合會成立10周年之際召開的。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行業“十一五”發展成就,提出行業“十二五”發展目標和任務,匯報聯合會2010年的工作和2011年的安排,總結聯合會成立10年來的奮斗歷程和工作體會,審議通過有關議案。下面,我就上述議題作工作報告,請大家審議。
一、關于 “十一五”行業發展成就
“十一五”是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在經受嚴峻考驗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5年。這5年,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1.5%,主營業務年均增長21%,利潤年均增長13.5%,資產總額年均增長24%,投資年均增長23.8%,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20%,各項經濟指標均為歷史最好水平。
第一,經濟總量快速攀升,行業規模迅速擴大。2010年與2005年相比,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總產值達到8.88萬億元,增長1.5倍;利潤總額達到6900億元,增長86.4%;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68萬億元,增長163%;進出口總額達到4541億美元,增長123%;“十一五”累計投資達4.3萬億元,是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增速最快、強度最高的5年。重點產品增勢強勁,已有40多種大宗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主要石油和化工產品的增量和消費量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其中,化學工業的產值2010年已超過5萬億元。盡管各國的統計口徑有所不同,但從主要國家化學工業的經濟總量看,我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一。
第二,油氣穩產增儲,管網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2010年原油產量突破2億噸,其中海洋油氣當量達5000萬噸,再造了一個海上大慶。5年來,新發現了南堡、古龍、南泥灣等63個油田,國內新增地質探明儲量42億噸。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5億噸,千萬噸級煉廠達到20多座。原油和成品油干線管網初步形成,管道總長達到3.7萬千米,比“十五”末增長85%。2010年天然氣產量達到940億立方米,是2005年的1.9倍,先后開發了長慶、普光等大型氣田,新增地質探明儲量2.5萬億立方米。建成西氣東輸二線西段、川氣東送、陜京三線等天然氣骨干管線,天然氣管道總長達4萬千米。國家石油儲備從無到有,一期項目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并實現滿儲,中長期規劃也順利通過審批并先后開工,儲油設施從地上儲罐發展到水封巖洞。
第三,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取得突破。5年來,全行業共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48項、科技進步獎104項,行業技術發明獎114項、科技進步獎1159項。年產20萬噸MDI裝置、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產技術與設備、石腦油催化重整成套技術、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科技創新體系分別榮獲2007、2009、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大慶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高效勘探開發技術榮獲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獲得了我國工業領域最高獎項——首屆“中國工業大獎”。
這5年,建成了世界首套年產百萬噸直接液化煤制油裝置和年產60萬噸煤制烯烴示范工程,標志著我國新型煤化工技術已進入世界領先水平。與此同時,化工新材料研制也取得新突破,碳纖維實現千噸級規模,芳綸1313和1414實現了產業化,異戊橡膠開發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過去5年,重大技術裝備研制開發也取得豐碩成果,年產千萬噸級大型煉油設備的國產化率達到90%,60萬噸乙烯、30萬噸合成氨、百萬噸鉀肥等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實現自主化,百萬噸乙烯及配套設備國產化率已達78%以上。世界最先進的第6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即將投用,12000米特深井鉆機、大口徑高鋼油氣輸送管道、百萬噸級海上浮式生產儲油系統等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支以國家科學技術大獎獲得者、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奠基人、著名石油化工專家閔恩澤為代表的優秀科技隊伍。
第四,企業改革不斷深化,機制轉換成效顯著。5年來,全行業通過實施“大公司、大集團、大基地”戰略、企業并購重組和現代企業制度,石油和化工產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進一步規范,形成了一大批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大型企業集團,對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實現產業結構性升級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石化、中石油、中國中化、神華和中海油等均已入圍《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與此同時,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快速發展,不僅數量已經占到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86%,重要的是一批企業敢于創新發展模式,實現了從傳統產業向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等高端產業領域的轉型,其中一些還以資本為紐帶,形成了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的產業集團,在資源綜合利用和產品深加工上取得了顯著成績。
第五,產業布局更趨合理,結構調整取得進展。東部地區逐步形成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石油化工聚集區,總產值約占全行業的50%,建成了上海、南京、寧波、惠州等為代表的一批產業銜接緊密、特色突出、綜合效益高的石油和化工產業園區。西部地區抓住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和豐富的油氣、煤炭資源迅速崛起,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建成了新疆庫車、獨奎,甘肅蘭州和廣西北部灣等多個石化基地和內蒙古、寧夏煤化工基地,形成了云、貴、鄂三大磷肥產業區和青海鉀肥生產基地。與此同時,通過制定和發布一系列準入條件,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控制過剩產品總量,并努力推進石油和化工產品結構向功能化、差異化和高端化方向發展。全行業新產品產值年均增長達20.2%;專用化學品產值從2005年的16%上升到2010年的31%,增長近1倍。
第六,扎實推進節能環保,廣泛開展“責任關懷”。“十一五”期間,石油和化工行業把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三廢”治理作為關系行業生存與發展的大事來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廣節能環保新技術,深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高度重視清潔生產和安全運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9年,全行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為3.65 噸標煤,比2005年降低13.5%,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氨、燒堿、電石等重點耗能產品單耗明顯下降。行業環保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化學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等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均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標要求。各行業加強了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氯堿行業開發的干法乙炔技術和低汞觸媒技術、磷酸行業開發的磷酸余熱回收技術、精細化工行業開發的替代光氣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綠色化學”技術、子午胎行業采用的充氮硫化和膠料破碎技術,以及廣泛應用于各行業的“工業冷卻節水及廢水近零排放技術”等,在推進行業節能減排中發揮了巨大作用。5年來,全行業廣泛開展了以注重社會環境質量、關心職工身心健康、確保企業安全運營和強化化學品安全監管為主要內容的“責任關懷”活動,努力為構建健康、安全、環保的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七,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對外開放取得顯著成就。5年來,油氣資源國際合作取得重大成就,與43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31個油氣投資并購和勘探開發合同,獲得原油權益可采儲量9億噸,天然氣權益可采儲量3200億立方米。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土烏哈天然氣管道已建成投運,中緬原油和天然氣管道正在建設之中,加上東部沿海幾個LNG接收站建成投運,我國陸上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通道的戰略格局基本形成。這5年,石油和化工進出口貿易得到快速發展,進口總額增長了124.2%,出口總額增長了136.3%,貿易活動遍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0年底,我國共有石油和化工外資企業3061家, 港澳臺資企業2171家,世界500強中的石油和化工跨國公司絕大多數都已在華投資建廠,有的還設立了研發中心,不僅帶動了以高附加值終端產品為重點的產業集群的發展,還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很多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填補了國內空白。
但是,也應看到,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多年來的粗放式發展,也積累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的初級原材料型產品產能嚴重過剩,高端、高附加值、差異化產品又大量依賴進口。二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少,原始創新能力較弱,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成果轉化率較低。三是產業集中度總體偏低,企業仍然過多過散,產品單系列規模偏小、市場競爭力不強。四是資源短缺將成為長期制約行業發展的瓶,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的壓力不斷增大。不解決這些深層次的矛盾,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行業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關于 “十二五” 行業發展
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未來5年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發展提出了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重點發展高端石化產品、積極探索原料多元化發展新途徑、促進產業由大變強的目標要求,這是“十二五”石油和化學工業的行動綱領和主攻方向。
這里我想重點強調兩個問題 :
第一,“十二五”是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正在緩慢復蘇,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經濟增長模式正在調整和變革,科技創新孕育新的突破,各國都在搶占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國際原油市場高位震蕩,大宗資源類商品價格也將持續高企,能源資源的約束和產業安全問題將更為突出。發達國家憑借技術優勢盤踞石油和化工高新技術領域,中東地區以無法比擬的油氣成本優勢加速發展石化工業,全球競爭將進一步加劇。但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為我國利用國外資金和技術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我國參與海外油氣資源合作開發及海外并購、國際化經營提供了良好機遇。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沒有改變。未來5年國內需求潛力巨大,經濟增長空間廣闊,內需主導增長模式將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工業化、城鎮化和消費結構升級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不斷擴大的內需市場為石油和化學工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石化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輕工紡織、建筑建材、交通運輸、國防軍工等重要下游領域的發展,需要石油和化學工業盡快提高配套水平。行業自身發展的規律,也迫切要求“十二五”邁出由石油和化工大國向強國轉變的堅實步伐。
第二,大力推進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方式轉變。
——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不能再走依靠投資拉動、以犧牲能源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道路。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要加快產業、產品的轉型升級。一是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進一步發揮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推進“三廢”處理和綜合利用,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二是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加快開發生物質能源、生物化工產品和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促進新型煤化工的健康、有序發展。三是積極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建立一批規范化、專業化的勘察、設計、工程、倉儲、物流企業,提升行業整體服務水平。
——要努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石油和化學工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一要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重點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技術瓶徑。二要推廣一批成熟技術和裝備,重點強化技術開發的成套性、可靠性,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三要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研發投入在銷售收入中的比重,加強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強化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注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
——要大力促進節約安全清潔生產。堅持“以人為本”,立足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本質安全度高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從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實際出發,把“責任關懷”與HSE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深入貫徹《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努力提升行業形象和本質安全水平。大力促進節能減排,堅決完成或超額完成國家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等約束性指標。
——要全力打造國際級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一是培育一批國際一流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鼓勵優勢企業向上下游拓展或重組,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石化企業和一批以產業鏈連接緊密、專業特色鮮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臺完備的化工園區。二是創建一批知名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到2015年,自主品牌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90%,形成500個行業知名品牌和10個世界級自主品牌。三是繼續開展行業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把標準研制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節能減排、安全環保結合起來。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提高我國在國際標準化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要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一是優化外貿結構,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提升在全球石油和化學工業分工中的地位;二是建立健全貿易摩擦預警系統,維護產業安全。三是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鼓勵外資投向新興產業,引導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四是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國內石油和化工企業開展境外并購、資源開發和投資合作,建立多元化、多渠道資源安全供應體系。
三、關于聯合會2010年的工作和2011年的任務
2010年,聯合會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宣介兩個《指導意見》,編制“十二五”發展規劃。為推進落實《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我們在2009年編制發布了石油和化工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振興支撐技術兩個《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宣介工作。與此同時,我們還按照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開展了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重點子行業發展規劃以及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等專項規劃的研究編制。
第二,推動重大政策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一是配合相關政府部門對電石法聚氯乙烯行業汞污染防治作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堅決淘汰高汞觸媒,積極發展低汞觸媒,加快研發無汞觸媒”的思路,成立了技術創新聯盟,并參與國際汞公約談判,在全國重金屬污染防治中走在了前面。二是積極開展“質量興業”活動,突出了試點行業和品牌建設兩個重點,批準72家企業的82個產品為2010年度行業知名品牌產品。三是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的指示,制定了行業《節能減排工作方案》,召開了一系列節能會議,超額完成了電石行業淘汰71.8萬噸落后產能的任務。
第三,引導企業加強技術創新,促進行業科技進步。去年我們成功召開了行業科技大會,頒發年度科學技術獎322項,表彰年度青年科技突出貢獻獎11人。經我會推薦的5項技術成果分別榮獲國家技術發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組織了80余項行業重大科技成果鑒定,組建和籌建了一批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輪胎先進裝備與關鍵材料”等兩個工程實驗室列入國家建設計劃,推薦“大型乙烯裂解爐節能降耗技術”等5個項目列入國家低碳技術創新產業化示范工程專項,6項節能技術納入第三批《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為推動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促進新型煤化工技術交流,我們成功舉辦了首屆“國際煤化工展覽暨發展論壇”。
第四,強化行業工作基礎建設,提高聯合會服務水平。我們進一步強化行業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增加了報送信息的企業數量,擴大了分析報告的發送范圍,基本形成了由大型企業集團、12個重點專業協會、地方協會與行辦、90家重點企業組成的行業經濟運行快速反應系統。2010年工信部采用我會相關信息269份,中辦、國辦采用5份,在15個綜合性協會中排名前列。我們加強了貿易摩擦和產業安全的研究,初步建立起快速反應機制,組織專業協會建立了預警系統,對聚乙烯、甲醇等9個產品進行了重點跟蹤。我們進一步加強標準化管理,在國際標準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化工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采標率分別達到了73%和39%。“責任關懷”活動也開創了新的局面,促進企業進一步提高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和水平。
第五,提升國際影響力,增進兩岸交流合作。去年我們成功加入國際化工協會聯合會(ICCA),標志著我國石化行業將融入國際大家庭,對全球化學工業的健康發展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我們成功舉辦了首屆國際石油化工大會,吸引了歐洲、美國、海灣、韓國以及國際化工協會聯合會等幾十家國際同業組織和跨國公司的高層參加。繼續推進了中英、中美政府及協會間的雙邊合作項目,與韓國、日本、伊朗等同業組織間的合作進一步加強,通過舉辦國際煤化工等一系列展會、論壇,促進了經濟和技術交流,提升了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國際影響力。去年,我們還在時隔多年后首次在臺北與臺灣石化同業工會聯合舉辦了海峽兩岸石油化工科技經貿交流大會。盛華仁副委員長親臨指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企業集團的高層親自參與。兩岸石油和化工界在資源開發、貿易投資、技術與管理等多方面達成了合作的共識,促進了互利共贏發展。
第六,成功召開第三次會員大會,聯合會自身建設取得顯著進步。去年我們成功召開了第三次會員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會和會領導,并正式更名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這標志著聯合會的發展進入了規范成熟的新階段,聯合會的工作更順了,行業的凝聚力更強了。
2011年,聯合會工作的主要任務有幾下幾項:
第一,加強經濟運行監測,促進行業平穩發展。一是要強化行業經濟運行監測分析,提高分析質量,探索和啟動行業經濟運行先行指標預測分析系統的建設。二是加強關系行業發展全局性、戰略性和重點、熱點問題的研究,提出政策建議,為行業、企業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三是加強產業預警和貿易協調,進一步發揮貿易爭端協調委員會的作用,維護產業安全。四是推進 “兩化”融合,組織好試點工作。
第二,加強規劃與政策引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一是編制完成行業“十二五”規劃指南,其中包括科技、節能、質量、安全、環保、標準、教育培訓等7個專項規劃和化肥、氯堿等14個重點行業發展規劃。二是促進節能減排。完成政府部門委托的能耗標準制定,組織推廣節能先進技術,繼續淘汰落后產能,促進新能源的開發和推廣應用。三是積極參與產業政策制定修訂,完善產業政策研究聯席會制度。四是促進化工園區健康發展,編制《化工園區化學品污染防治指導意見》等基礎性文件,推動重點園區責任關懷承諾。
第三、促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一是編制發布《2011年度科技發展指導計劃》,明確年度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重點項目。二是著力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圍繞乙烯、化肥等基礎產業,組織一批先進節能減排技術攻關;在精細化工等領域,實施一批高端產品制備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一批新工藝、新技術攻關。力爭將重大項目列入國家計劃,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三是積極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做好申報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協調、咨詢和服務。四是促進煤化工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跟蹤重點示范項目進展,組織共性關鍵技術攻關。五是做好科技項目管理、科技成果鑒定和科研項目的評選獎勵。
第四,抓好質量安全環保,加強行業管理基礎建設。一是大力推進“責任關懷”。發布《實施準則》,建立評價體系,召開責任關懷促進大會,推廣先進經驗,發布年度報告,推動HSE與“責任關懷”相融合。二是抓好“質量興業”活動。編制發布 “十二五”知名品牌規劃,組織2011年知名品牌產品評選。搞好企業質檢機構認定、QC小組活動和質量教育培訓,完善行業的質量服務體系和質量評價體系,召開全國石油和化工質量標準化大會。三是加強安全食品添加劑等重點領域、重點產品標準的制修訂。做好國際標準化組織中國秘書處的工作,推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四是抓好行業環保工作。繼續推動電石法聚氯乙烯汞污染防治,積極推進行業清潔生產。五是做好安全工作。針對重大事故提出安全生產的措施和建議,召開全國石油和化工安全工作會議。
第五,組織好“國際化學年”系列活動,提高對外合作水平。一是以推進“責任關懷”和質量安全環保為重點,辦好“國際化學年”系列活動,大力宣傳石油和化學工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大力宣傳石油和化工產品給社會文明和人民生活帶來的豐富多彩,大力宣傳石油和化工行業在質量安全、環境保護方面的成就,樹立行業的良好形象。二是組織好2011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亞洲石化科技交流大會、中國國際非常規能源論壇及展覽,辦好第二屆中美煤層氣高級研討會、第十三屆中英化工工作組會議,組織參加第十一屆中韓石化會議、亞洲石化責任關懷大會。三是為企業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臺。繼續組織好在華外企座談會,同拉美、中東合作舉辦貿易、投資洽談會和技術展覽會,繼續推進REACH法規服務,做好境內國際會議、展覽以及出國項目管理。
第六,加強自身建設,提高辦會水平。一是圍繞紀念建黨90周年加強黨的建設。抓好基層黨支部工作,完成聯合會黨委換屆改選。繼續推進以落實“十二五”規劃、促進行業科學發展為主題的“創先爭優”活動。抓好黨員干部反腐倡廉教育,開展具有聯合會特色的文化建設。二是以聯合會成立10周年為契機加強自身建設。牢固樹立“把協會作為事業來干”的理念,努力提高創新力、決策力、執行力和影響力。三是加強會員隊伍建設,提高聯合會服務水平。健全會員檔案,優化會員結構,細化《聯合會服務意見》,增強聯合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四是加強財務、資產管理,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
四、關于聯合會10年奮斗歷程的幾點體會
聯合會的成立,是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原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局轉變為行業組織,由此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應運而生、踏上創業的征程。此時此刻,我不禁想起10年前協會組建和成立時的情景:那時我和譚竹洲同志受命籌建,頭腦中對協會的認識幾乎是一片空白,對協會的定位、職能和作用也很模糊,協會的工作如何開展更是全無頭緒。
10年過去了,經過三屆理事會和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我們經歷了起步創業和改革發展兩個階段,現在進入了規范成熟期。10年來的實踐,使我們對辦好綜合性行業協會規律性的認識不斷加深,概括地講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堅持把服務行業發展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協會作為全行業唯一的綜合性社團組織,必須在關鍵時刻和重大問題上發揮作用,引導行業認真貫徹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堅決維護行業、企業利益。
第二,堅持把支撐體系建設作為凝聚行業力量的重要基礎。在廣大會員單位的大力支持下,10年來我們建成了縱向相連、橫向相通、條塊結合的三大支撐體系:一是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為代表的一批大型企業和重點事業單位;二是四十多家專業協會和專項工作機構,三是各省區市行業協會和行業管理機構。
第三,堅持把協會當作事業來干作為自身建設的核心理念。行業協會的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職能轉變的步伐明顯加快,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主導、協會為中介的行業管理體系已經形成,聯合會在促進行業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突顯。
第四,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增強協會生機與活力的不竭動力。我們以國辦36號文件精神為指導,對協會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了全面改革,推動協會自身建設躍上新的臺階:一是強化了職能。把行業關注的、企業需要的、協會能干的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二是規范了運作。把經營創收從業務部室中分離出來,集中精力為政府、行業、企業服務。三是整合了資源,實現聯合會與代管事業單位相關業務的整合,形成合力,積極爭取政府的購買服務。四是創新了機制。建立了新老合作交替機制、工作機制、用人機制和分配制度。五是加強了管理。完善了財務監督和審計、黨的建設、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注意探索具有協會特色的文化建設。協會改革的經驗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首肯和廣大會員的贊許。
第五,堅持把規范運作作為提高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根本保障。按照市場化原則規范和發展行業協會,是黨的十七大和國辦36號文件對協會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聯合會機關自身素質和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其作用的發揮和在行業的形象。
同志們,10年來聯合會取得的成績,是黨中央、國務院英明領導和國資委、民政部、工信部等有關政府部門關心指導的結果,也是歷屆理事和全體會員單位大力支持、共同奮斗的結果。在紀念聯合會成立10周年之際,我代表聯合會向有關政府部門、歷屆理事、全體會員單位以及所有關心支持聯合會工作的國內外朋友,表示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我們將繼承和發揚10年來聯合會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把協會工作做得更好;我們將與全體理事、廣大會員一道,把力量凝聚到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使命上來,為實現行業“十二五”規劃目標,為建設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而努力奮斗! (本報有刪節) (2011年4月25日)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 李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