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指導意見”具體工作,推動“十三五”儲能發展目標實現。2017年10月,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儲能未來10年內分兩個階段推進,第一階段即“十三五”期間,實現儲能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第二階段即“十四五”期間,實現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在當前儲能產業發展進入后指導意見的快速發展階段,更需要政策和市場機制的保駕護航。為解決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本次行動計劃提出從技術研發和智能制造、推進動力電池儲能化應用、推進儲能標準化建設等六個方面落實相關工作,有望推動地方層面解決儲能技術應用中的建設備案難點,讓儲能系統應用合規化;推動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獲得合理補償收益,將儲能資產納入輸配電價有望成型;積極推動儲能應用示范,適應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和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需要,利用風電光伏等間歇性能源更加平滑上網;此外隨著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鋰電池空間有望打開。
電化學儲能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在《指導意見》以及電改配套文件的出臺和落實下,我國儲能市場實現了又一輪高速增長,截至2018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31.3GW,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17.3%,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29.99GW;電化學儲能實現突破性發展,累計投運規模為1.073GW,首次突破“GW”,是2017年累計投運規模的2.8倍。在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驅動下,2018年儲能在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網、輔助服務、電網側和用戶側的應用均增速明顯,特別是電網側,年增速更是達到2047.5%。儲能在電網側和輔助服務市場的投運比例大幅提升,在推動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并網的價值實現有望破冰。盡管政策仍是重要的驅動力,但市場需求已逐步明晰、系統供應鏈日臻完善、客戶對儲能應用的認識也從理論走向實踐。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促動下,儲能市場開啟了向規模化應用發展的新階段。
不做“溫室里的花朵”,成本下降+商業模式創新,儲能將迎來真正春天。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已佐證:過激的刺激政策,容易滋生盲目發展與安全隱患,反而不利用行業的順利發展。我們認為,技術進步背景下的規模發展,是新能源成本下降的核心邏輯。隨著本次行動計劃的落地,儲能發展路徑與應用前景得以明確,在我國電力體制改革深入實施背景下,儲能的準入機制、結算模式的將進一步得到規范,伴隨著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儲能+”應用領域打開,電化學儲能有望提前進入爆發期。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