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20年1月30日特斯拉創始人Elon Musk在2019財年Q4業績交流會上表示,寧德時代已經成為公司合作伙伴,具體的合作細節將在4月的“電池日”中進一步透露。
解讀 :
中國動力電池制造產業鏈獲得國際認可的又一突破。2020年全球主流車企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電動化趨勢進一步明確。電動化發展為中國企業帶來了打破傳統汽車工業供應體系的機會,近年來尤其自2019年下半年以來,多家國內企業已經深度參與到海外車企新能源車型的零部件供應中,中國制造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國際市場獲得一定認可。其中,一些企業成功進入Tesla供應體系,相關供貨產品主要為熱膨脹閥、PACK結構件、繼電器等,但在“三電”核心設備(電機、電控、電池)領域一直缺位。而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技術要求高、價值量占比大,特斯拉考慮將寧德時代納入供應體系,表明我國的動力電池制造產業鏈進一步受到國際認可。
寧德時代產業鏈有望長期受益雙方合作。2019年特斯拉合計生產36.52萬輛電動車,交付36.77萬輛,在所有交付的電動車中,Model 3占比81.84%。公司通過新建廠房、提高利用率等途徑實現產能擴張,加州Fremont工廠產能已經從2019年Q3的44萬輛提升至2020年1月底的49萬輛,2020年內將進一步提升至59萬輛;上海工廠Model Y產線也已經處于建設中,規劃產能不少于15萬輛,建成后與Model 3產能合計將不少于30萬輛。公司預計2020年銷量超過50萬輛,較2019年交付量增長超35.98%。從更長期的角度看,特斯拉Cybertruck等新產品不斷推出,并且訂單數據表明需求較好,因此特斯拉未來的電池需求仍有很大增長空間。截至2020年2月1日,Tesla與寧德時代尚未正式披露未來合作應用的首款車型,但我們認為,寧德時代有望在Tesla未來新車型的制造中參與供貨,寧德時代產業鏈將受益其銷量增長預期。
1特斯拉預計2020年銷量超50萬輛
特斯拉作為全球電動汽車龍頭企業,其產銷量不斷增長。2019年特斯拉合計生產36.52萬輛新能源汽車,交付36.77萬輛,分別同比增長43.49%、49.75%。其中第四季度生產10.49萬輛,交付11.21萬輛,分別同比增長21.18%、23.23%。特斯拉2018年和2019年的產銷情況如表1所示。
特斯拉通過新建工廠、提升產能利用率等方法擴張產能,同時推出新車型提升產品豐富度。如圖1所示,公司目前具有Model系列4款車型,并于2019年推出Cybertruck,還計劃推出Semi等新車型。產能方面,公司在加州Fremont的工廠產能不斷增加,并且已經開始量產Mode Y車型,上海工廠Model Y車型產線也已經處于建設期,公司產能從2019年三季度末的59萬輛增長至2020年1月末的64萬輛,2020年內將進一步增長至89萬輛,如表2所示。在產品豐富、產能增加的背景下,公司預計2020年交付量將超過50萬輛。
我們認為,特斯拉是一家極具競爭力的新能源車企,目前已經在全球市場樹立了品牌效應,隨著更多車型推出,更多消費人群將被覆蓋,特斯拉電動汽車的銷量有望持續增長。
2寧德時代產業鏈或受益
特斯拉創始人Elon Musk在2019財年Q4業績交流會上表示,LG和寧德時代已經成為公司合作伙伴,具體的合作細節將在4月的“電池日”中進一步透露。這是特斯拉首次正面確認與寧德時代的合作關系。寧德時代作為國內乃至全球動力電池行業翹楚。據高工鋰電統計數據,2018年寧德時代以37.23%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動力電池出貨排名第一。高工鋰電2019年最新數據表明,寧德時代以32.31GWh的裝機量占據國內市場51.80%的市場份額。客戶方面,寧德時代此前已經獲得德國寶馬的動力電池訂單。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產品已經受到海外客戶認可。寧德時代進入特斯拉供應體系是中國鋰電制造產業鏈獲得國際認可的又一突破。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整車中成本占比最大的部分,且技術含量高,車企要求嚴格,國內動力電池受到海外新能源龍頭車企的認可,是中國鋰電制造業的又一突破。我們看好雙方合作為寧德時代及其供應鏈企業帶來的長期發展機遇。從更長期的角度看,電動車市場處于成長期起步階段,未來發展空間巨大。而特斯拉作為行業龍頭企業,有望憑借技術、品牌、性價比、產品駕駛體驗等多方面優勢將獲得更多市場認可,實現持續性的增長。因此對于進入特斯拉供應鏈的寧德時代而言,未來其動力電池產品銷量都將隨著特斯拉電動車的銷量增長而增長。根據各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我們將寧德時代主要供應商及其情況梳理如表3所示。我們認為,寧德時代進入特斯拉供應體系對其供應商構成利好。
我們認為,寧德時代是本次雙方合作的直接受益者。此外,銅箔供應商嘉元科技、鋰電隔膜供應商恩捷股份,以及容百科技、中鋰新材(中材科技)、璞泰來、格林美、星源材質、先導智能等多家公司均已披露成為寧德時代的供應商。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