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工程技術服務 油田建設單位在“西氣東輸”工程中創造了優異成績
2008年6月28日,青海油田100億立方米天然氣產能建設工程啟動儀式在中國鹽湖城青海省格爾木市舉行,這一工程也成為2008中國青海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推介會上最大的亮點,備受世人矚目。
近年來,青海油田又好又快的發展頻頻吸引著世人關注的目光——
2000年4月,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第一個重點工程澀寧蘭管道正式啟動;
2006年9月,隨著格爾木煉油廠30萬噸甲醇工程的投產,格爾木一舉成為目前中國石油最大的甲醇生產基地;
2008年6月,蘭銀管道與陜京管道連通,柴達木澀北氣田成為保障北京氣源之一……
2008年,青海油田明確提出了“十一五”后3年的目標:立足新起點,創造新業績,建成一千萬;謀求新突破,實現新發展,準備一千萬。通過3年的大干快上,到2010年建成1000萬噸油氣生產能力,進入千萬噸級油氣田行列。
一個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老油田,一個全國海拔最高、自然環境和條件最差的苦油田,一個資源潛力巨大的好油田,在青海石油人堅忍不拔的奮斗中,正日益煥發出洶涌澎湃的活力,呈現出翻天覆地的變化。
艱苦創業瀚海戈壁,青藏高原崛起能源基地。
自從第一批石油地質拓荒隊伍1954年4月挺進柴達木盆地以來,幾代青海石油人已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吸不飽”的生命禁區,用汗水、青春、熱血和生命書寫了一部“顧全大局、艱苦奮斗、為油而戰”的壯麗史詩。
1955年12月,柴達木盆地第一口探井鉆探出油;1958年9月13日,冷湖地中四井噴油,日產高達800噸左右。青海石油人克服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創造了年產原油30萬噸的奇跡,使冷湖油田成為當時我國四大油田之一,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適逢國家石油工業戰略大調整,青海石油人響應號召,抽調骨干隊伍和精良設備,奔赴祖國的石油主戰場,有力地支援了兄弟油田的建設。留守盆地的職工,在生活和工作環境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一手抓生活,一手抓生產,堅守陣地。
1979年3月20日,甘青藏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拉開序幕,柴達木石油工業重新煥發生機。隨后,國家將青海油田的勘探建設列入“七五”計劃5億元以上投資的93個項目之一。在1987年到1994年間,相繼建成了尕斯庫勒油田120萬噸產能、花土溝至格爾木435千米輸油管道、格爾木100萬噸煉油廠三項重點工程,具備了產、運、煉、銷的配套生產能力,油田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從1995年起,成功地進行了二次創業,提前兩年實現了“儲量、產量、效益”三個翻番目標,使柴達木盆地進入全國“四大氣區”之列,連續12年穩居青海省“第一利稅大戶”和“財政支柱企業”榜首。柴達木盆地崛起為甘青藏地區主力能源基地。
油氣勘探不斷取得新進展,增強了發展的儲量基礎。
近年來,青海油田始終把油氣勘探放在首位,在新區、新領域、新層系積極展開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發現和新突破。
“十一五”以來,按照“石油預探突出新發現、天然氣勘探力爭新擴展”的思路,堅持勘探開發一體化,堅持預探評價一體化,瞄準柴西南、三湖兩個重點地區,加強前期研究,注重技術攻關,勘探場面活躍。
2007年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272.18萬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16.93億立方米。切克里克預探取得新成果,切6井試油日產32噸,證明昆北斷階帶3000平方公里的勘探區域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烏南-綠草灘地區勘探評價取得新成果,對烏101井、綠103井等老井資料復查,發現新油層。紅柳泉老資料復查分析取得新成果;通過對紅柳泉老井資料精細分析,發現了新層系,在紅34井、紅111井分別獲得高產油流,初步證明主力層油砂體分布連片。油泉子評價取得新成果,在油泉子構造北翼鉆探的油16井、油17井均見到較好油氣顯示,提升了該地區的勘探價值,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2008年上半年,青海油田油氣勘探成果豐碩。“三湖”地區天然氣勘探取得新突破,在臺南氣田深層發現新的含氣層系,打破了數十年來天然氣藏傳統理念,開拓了天然氣勘探新領域,為今后該區天然氣勘探開闊了思路。天然氣勘探發現新的含氣類型,在構造氣藏之外發現了巖性氣藏。石油勘探連續取得三大進展:在七個泉、紅柳泉斜坡區擴大了含油范圍;在烏南斜坡區擴大含油范圍,增加了地質儲量;在昆北斷階帶切601井獲得較厚油層,基本落實切6號構造地質儲量。而且,在柴達木北緣冷90探井獲得較好油氣顯示。
油氣開發不斷開創新局面,提升發展的效益水平。
近年來,青海油田始終圍繞“原油穩產上產、天然氣大幅增產”開展工作,油氣產量從“十五”以來連續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十五”期間生產原油1085萬噸,比“九五”增長25%,是油田前45年的51%;生產天然氣72億立方米,比“九五”增長431%,年均增長86%,是前45年的233%。2007年生產油氣當量491.7萬噸,再創歷史新高;油田油氣、化工產品銷售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
青海油田不斷加強主力油田“控水穩油”和綜合治理,實現了尕斯庫勒油田百萬噸連續穩產18年;不斷加強老油田滾動勘探和擴邊挖潛,花土溝等油田煥發青春,原油產量年年攀升;不斷加強邊遠難采石油儲量的機制創新、效益開發,烏南、油泉子等原油年產量快速增長;不斷加強澀北氣田產能建設和高效開發,2007年,青海油田天然氣產能超過50億立方米;不斷加強技術攻關,在探索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柴達木特色的以尕斯庫勒深層為代表的低滲注水、分層采油配套技術,以躍進二號油田為代表的注水、防砂、采油配套技術,以南翼山、獅子溝淺層為代表的滾動開發配套技術,以七個泉油田為代表的油基壓裂增產增效配套技術,以澀北氣田為代表的提高單井產量配套技術等“五大配套技術”,為油氣增產提供了支撐。
化工產品強勁增長,產業新格局形成鼎足之勢。
1999年6月,青海油田在格爾木煉油廠建成了年產10萬噸甲醇、10萬噸氣體分餾和2萬噸聚丙烯3項天然氣化工生產裝置,不僅實現了資源優勢就近向效益優勢的轉化,而且使格爾木煉油廠實現了從單一的燃料型煉廠向燃料-化工型煉廠的轉變。
“十五”以來,青海油田制定了“做精做特煉油、做大做強化工”的目標,加大項目投入,提升化工建設速度,發展油氣下游產品,積極提高油氣的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柴達木盆地化工產業的步伐,增強油田的發展后勁。2006年5月10日,格爾木煉油廠年3萬噸苯抽提裝置順利生產出苯產品,填補了青海省無苯產品生產能力的空白。2萬噸/年MTBE裝置于2006年底投產。格爾木煉油廠年30萬噸甲醇裝置于2006年9月正式投產,該裝置是中國石油目前最大的一套甲醇裝置。青海油田在2006年生產甲醇14.7萬噸的基礎上,再上臺階,2007年生產甲醇35萬噸,實現了快速增長;甲醇出廠合格率為100%,甲醇產品遠銷到全國20多個省、市。2007年,化工產品產量和收入均創歷史新高,迅速崛起的化工產品成為青海油田繼油氣之后的又一產業支柱。天然氣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使青海油田的發展呈現出石油、天然氣、化工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目前格爾木煉油廠已成為國內重要的甲醇生產中心,成為青海油田新的效益增長點,為實現青海油田“把格爾木建成西部地區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的發展戰略夯實了基礎,加快了格爾木油、氣、鹽化工基地的建設步伐,有力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格爾木煉油廠的產品由最初單一的幾種煉油產品增加到目前的18種煉油化工產品。
天然氣力助藍天工程建設,綠色能源造福青海、甘肅、寧夏。
進入新世紀以來,青海油田天然氣生產形成持續快速發展的局面。目前,已建成6條管道,總長超過2000公里,年輸氣能力達73億立方米。其中以澀北氣田為中心,實現了柴達木盆地東西部氣田的聯網互供。長輸管道推動了天然氣產量每年保持1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6年青海油田天然氣產量25.25億立方米,2007年達34.1億立方米。
從2001年起,西寧市開始實施了以“煤改氣”、“油改氣”為重點的“藍天碧水工程”。目前,城市地下天然氣管網覆蓋率達97%以上,列全國大中城市首位;2007年西寧市的天然氣用量達4.7億立方米,是2001年開始使用天然氣時的27倍。通過“煤改氣”治理改造,每年可減少用煤量1.6萬噸,減少煙塵排放量500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30噸。氣象資料顯示,天然氣的利用使西寧市的空氣質量優良率由2000年的42%上升到目前的80%以上,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2001年9月,澀北天然氣送到蘭州后,蘭州市立即將大規模利用天然氣列為市委、市政府的“一號工程”。2007年蘭州市大氣污染綜合指數已由2001年的155下降到9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71天,比2001年增加152天;空氣中三項污染物年均值比2001年下降28.7%;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比2001年下降50.39%。
2007年7月,澀北天然氣到達銀川,天然氣入戶率達到53%,目前全市日用天然氣總量已超過200萬立方米。銀川市環保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銀川市空氣質量二級及好于二級的天數達到317天,在西北地區省會(首府)城市中居第一。
融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大格局,全力推動柴達木盆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2005年10月,柴達木盆地被列為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驗區。被譽為“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目前已查明有石油、天然氣、鉀、鈉、鎂、鋰、鍶、硼等優勢礦產資源39種,占全國礦產資源潛在總值的16.4%。
作為目前青海省最大的工礦企業,被譽為青海經濟“火車頭”的青海油田,積極融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大格局,參與循環經濟建設。青海油田緊緊圍繞“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實現資源就地轉化”的要求,瞄準柴達木資源的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和循環利用的目標,帶動資源開發向“提高規模擴總量、綜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檔次、產業聚集相融合”方向發展。青海油田正加快建設格爾木大型天然氣化工中心,圍繞“油氣-鹽化工”、“有色金屬-天然氣-鹽化工”,加快延伸發展產業鏈,構建循環經濟產業群等,初步構建起循環型工業體系,與柴達木循環經濟戰略同步協調發展。
格爾木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聚丙烯、甲醇、苯等化工產品,以及液化石油氣、氧氣、氮氣、氫氣等副產品,可保障柴達木循環經濟建設的需要。格爾木煉油廠成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格爾木工業園區的領軍企業。3年來,油氣-鹽化工、煤-焦-鹽化工、煤化工-鹽化工-建材、有色金屬-天然氣-鹽化工和鐵礦-焦炭-鋼鐵五大循環產業鏈效應在格爾木及其周邊顯現,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已成為青海省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充足的天然氣供應將夯實柴達木循環經濟重要化工原料的基礎。澀格管道和澀格管道復線兩條管道供氣能力達28億立方米,可完全滿足下游綜合利用的需要。按每億方天然氣可拉動投資3-5億元計算,預計每年可拉動投資84-140億元,必將進一步延長產業鏈,為提高產品附加值創造有利條件。
充分利用澀北氣田豐富的天然氣資源,青海鹽湖集團努力實現天然氣化工與鹽湖化工的融合發展,打造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目前,青海鹽化綜合利用產業開發項目10萬噸氫氧化鈉、60萬噸PVC、30萬噸合成氨、33萬噸尿素、90萬噸電石等工程有的已在設計、開工建設,部分預計2008年底及2009年建成投產。這些項目將實現鹽湖資源、天然氣等資源的相互結合利用,在國內尚屬首創。青海中信國安科技發展公司正在研發鹽湖資源———鉀、硼、鋰、鎂的綜合利用技術,計劃到2010年將形成年產碳酸鋰8萬噸、硼酸15萬噸、高純氯化鎂50萬噸、硫酸鉀(鎂)250萬噸等多種高附加值產品。青海中浩天然氣化工有限公司年產60萬噸甲醇項目,2007年8月份開始主裝置區的建設,各項工作進展順利,預計這一項目將于2009年10月投料生產。屆時,格爾木地區將擁有100萬噸甲醇年生產能力。
今后一個時期,青海油田將抓好油氣鹽化工綜合利用,立足實際,優選項目,將綜合考慮甲醇產品的深加工,并結合現有甲醇和當地氯氣資源,建設有機硅(甲基氯硅烷)項目,向有機硅材料、硅樹脂等新型化工材料方向發展。為此,《20萬噸/年醋酸項目預可研》、天然氣制造柴油項目、MTO(甲醇制烯烴)、MTP(甲醇制丙烯)化工項目,正抓緊論證。
重點工程建設高奏凱歌,技術保障能力增強。
近幾年,青海油田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集中資金和力量,啟動和建設了多項重點工程,為青海油田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花土溝油田30萬噸產能、50萬噸聯合站建設,促進了原油產量大幅度增長;設計年輸量200萬噸~300萬噸的花-格輸油管道改擴建工程投運,從根本上消除了制約油田發展的“瓶頸”;2座6萬立方米儲油罐的建成使用,增加了原油儲備能力,提高了市場的抗風險能力;花土溝燃機電站二期擴建項目按期完工,兩臺燃氣發電機組都已并網發電……重點工程托起了青海油田跨越式發展的脊梁。2007年,青海油田加快了格爾木煉油廠150萬噸產品質量升級改造工程以及臺南氣田21億立方米天然氣產能建設等6項重點工程建設。
青海油田工程技術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滿足了油氣生產等的需要。井下作業、工程建設、路橋建設、建筑安裝、機械制造、通信電力等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2007年在臺南氣田臺H5-1水平井中,水平段長度1009米。臺南氣田產能建設穩步推進,實現了平均鉆井周期25天,井身質量和固井質量合格率100%。全長177公里的澀-格復線,2007年3月1日打火組焊,在90天的時間里成功建成,于5月29日投產,一次合格率達98.2%,創造了青海油田重點工程建設史上質量最優、進度最快等多項紀錄。
科技創新持續推進,推動生產勢頭強勁。
2007年11月22日,澀北二號氣田成功實現了無人值守自動化生產,青海油田油氣開發史上誕生了第一個實現自動化無人值守生產的氣田。青海油田天然氣開發公司經過多年嚴謹論證和試驗攻關,先后研制開發出獲國家專利科研成果獎的“直角截流器”和“節流防沖高壓排污閥”,為實現自動化站場管理解決了關鍵設備。
近年來,是青海油田歷史上科研項目投資最多、獲獎最多、科技成果應用率最高的一個時期。每年都有3000多萬元科研經費投入,總體水平達到了國內同行平均水平,科技成果轉化率達90%以上,科研投入產出比已超過1∶5,科技創效近10億元。有2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青海省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獎,有20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青海油田科技進步獎。2007年開展科研項目研究82項,完成科研投入4020萬元,實現科技增效2.2億元;有56項科研成果獲獎,其中4項分別獲得青海省和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獎。
中國石油專項科技迄今最大投資項目———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研究,2007年6月7日正式啟動。這一投資項目達2.4億元,為期3年,國內多位院士和多個院所的加盟支持,必將解決制約柴達木盆地勘探的關鍵問題。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安全發展、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呈現好景。
青海油田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清潔發展,按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不添新賬,多還舊賬,清潔生產,播撒綠色,創造和諧,協調發展”的原則,增強全員環境意識。加大力度進行生產生活污水專項治理,實現了油田污水零排放,做到了增產不增污,實現了環境與發展相協調。
青海油田認真貫徹執行“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青海油田全年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由2005年的0.44噸標準煤,下降到2006年的0.34噸標準煤。2007年節能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全年實施技改項目9個,節水38萬立方米,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4%。“人人講節約、事事講節約、處處講節約、時時講節約”在青海油田蔚然成風。
安全生產管理重視建立長效機制,建立健全了適應青海油田生產經營實際的三級安全監督體系,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安全總監會,各單位每月召開一次安全監督例會。油田公司與各二級單位、各二級單位與基層單位簽訂了“安全環保責任書”,各單位的基層隊站與員工簽訂了“安全生產合同”或“安全生產保證承諾書”,實行安全環保控制指標“一票否決”制,層層考核,強化獎懲。青海油田編制下發了《青海油田突發事件(事故)總體應急救援預案》,完成了14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青海油田深入人心,并滲透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
礦區建設日新月異,著力構建和諧社會。
建成了敦煌基地、花土溝生產基地、格爾木石化基地,成為保障油氣生產、職工家屬安居樂業的大本營,為職工家屬創造了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敦煌基地和格爾木石化基地被評為全國物業管理示范小區,中國石油綠化、美化先進單位;敦煌基地還榮膺全國綠化先進單位稱號。2007年籌集3.2億元用于敦煌、格爾木、花土溝三大基地調整改造,基地面貌煥然一新。花土溝基地職工活動場所建成投運、436套倒班公寓主體完工;建成了油泉子等野外生產基地,穩定了一線隊伍。格爾木基地重點實施了單身公寓和食堂改造。敦煌基地重點實施了道路改造,裝飾了住宅樓的外立面,改造了5所幼兒園。
青海油田將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到廣大職工家屬,認真解決不同群體的具體困難,面對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想方設法籌措資金,全力以赴解決實際問題。多渠道解決待業子女的就業問題,穩定就業形勢;完善油田家屬門診醫療和住院醫療保險制度;抓好離退休老同志“兩項待遇”的落實;調整低保金發放標準。堅持開展節日慰問和送溫暖活動,僅2007年累計為困難家庭等發放慰問品、慰問金共計870萬元,為貧困學生發放助學金35萬元。落實一線職工休假療養制度,加強對從事有毒有害工種職工的健康體檢;大病醫療救助基金先后救助職工41人次,職工醫療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積極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精神文明建設碩果滿枝,油田全面發展欣欣向榮。
培育了以“愛國、創業、奉獻”為精髓的柴達木石油精神;造就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高原石油職工隊伍。培養了當代青年的榜樣———秦文貴;先后獲得了“全國大慶式企業”、“七五國家重點科技專題攻關先進集體”、“全國環境保護先進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廠務公開先進單位”和“全國物業管理示范小區”等多項榮譽稱號;100多名職工獲得了國家榮譽稱號。
青海油田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方針,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多年來,油田黨組織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和民主評議黨員制度,廣泛開展“抓、攻、樹”以及“黨員責任區、黨員紅旗崗”等活動,在油田獲省部級和全國各類先進稱號的模范人物中,黨員占到80%左右。青海油田重視發揮工會、共青團的作用,油田工團組織加強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勞動競賽、崗位練兵、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為油田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企業文化蓬勃發展,先進的企業文化為保障油田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了動力和智力支撐。
從光榮傳統中走來的青海油田,正以嶄新的面貌,全力以赴創造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