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商務部副部長陳健對外表示,商務部正在著手制訂政策,“創新對外投資的路徑,我們將加強戰略規劃引導,明確企業走出去重點方向、重點領域和重點地區”。而就在當天,某石油央企3年前的一次失敗的收購事件卻在一次“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論壇”被披露。
“這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收購,近期我們已經證實,收購到的海外油田只能產出高硫油,油品不好,煉化成本要大幅上升。”3年前參與該收購事件的人士向記者透露,“這種油也不可能被運回國內作為石油儲備。”
而在收購該油田期間,該公司股價從每股2加元,一路上漲到31加元,算下來該石油央企為此多付出了十幾億美金。
因為缺少海外收購的考核和評價機制,央企在海外類似的收購事件還在屢屢上演。
石油央企“上當”
2008年末,該石油央企迫不及待地對外界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其已贏得對總部設在加拿大卡爾加里的Tanganyika Oil公司的收購戰。在這樁交易中,Tanganyika的身價達19億加元(合18億美元)。
Tanganyika對外公布的資料顯示,其在敘利亞和埃及擁有石油勘探和開采資產,主要上市地為多倫多,在斯德哥爾摩有存托憑證(DR)。當時該石油央企同意支付每股31.50加元的價格,購得Tanganyika的100%股權。這起收購案令Tanganyika的股東們十分滿意。因為不久之前Tanganyika的股價還只有9加元。
該央企十幾億美金買來的并不是“甜油”。現在,“已經證實,Tanganyika在敘利亞的主要油田出產的是‘苦油’。”參與該收購案的人士近期向記者透露。“煉化成本非常高。”
石油界將原油劃分為甜油和苦油,甜油的硫含量比較低,適合煉化,而“苦油”的含硫量高,將對煉化和使用的設備進行腐蝕。據業內人士介紹,其煉化成本“相差一倍”。
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國缺少煉化高硫原油的設備,此外,在國際期貨交易市場,高硫原油也被認為是不符合原油期貨交易標準的原油。“目前,還沒有來自敘利亞的原油用于國家儲備。”該石油央企石油儲備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而在敘利亞當地進行煉化的可能性非常小。據了解,目前敘利亞也非常急缺煉油設備,敘利亞國內的鏈家煉油廠均建于30年前,在政局發生變化之前,敘利亞一直尋求中國幫助,建設煉油廠。
沒有辦法煉化,也不能運回國內,同時油品還不符合國際的交易標準,Tanganyika的苦油讓該央企吃盡了“苦頭”。
中國需求“炒”出高價
僅僅一個油品問題,并不是該央企“痛苦”的唯一根源。其“冤大頭”還表現在收購價格上。
收購資料顯示,當時有幾家國際公司同時競價Tanganyika公司,而該石油央企出價最高,Tanganyika的董事會十分滿意該央企的價格,國際投行都對這一項目表示了關注,也有知名投行認為,其出價過高。
曾經參與此次收購的人士向記者透露,“在整個收購過程中,都缺少策略,這個項目總收購價格是19億加元,其中有十幾億加元是做了‘冤大頭’。”
該人士透露,Tanganyika已經掛牌多年,四處尋找買家。“2006年的時候,中國買家第一次和Tanganyika接觸,當時的股價只有2加元,與最終的收購價格31加元相差懸殊。”上述人士透露。
在收購和談判過程中,因為缺少經驗,每次代表前往加拿大都被賣家所利用。上述人士透露,“每次到加拿大談判,當地媒體都要報道,我們的使館還會主持一個宴會,此外還要象征性地簽協議。缺少經驗的該石油央企,并沒有適應這場國際游戲,并且表現出了志在必得的態勢。
“由于該央企很高調,所以每次去,股價都漲一回,一直漲到2008年項目簽約,股票31加元,那就是說我們為此付出代價,多了十多億美元。”與此同時,一些參與該項目競標的國際公司相繼退出。
該央企的心理因素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決定購買Tanganyika之前,其剛剛在另外一筆收購中失利,鎩羽而歸。“因為沒有經驗,在很匆忙的情況下,就完成了購買。”
此外,“當時的原油價格,恰好從40美元/桶漲到了140美元/桶的最高點,因此我們接受了對方的價格。”上述人士向記者透露。
對于油品質量這樣重要而簡單的失誤,上述人士同樣認為是“過于匆忙所致”。現在,當初的十幾億美金的油田幾乎已經化為泡影。由于敘利亞政局不穩定,該央企的員工已經全部撤離敘利亞。
記者就上述相關問題與該石油央企新聞部門求證,截至發稿前,尚未收到答復。
海外收購的體制之困
“收購失誤的例子在央企海外投資過程中時有發生,不僅僅在該石油央企。”另一位石油業界知名人士向記者表示,“只是沒有對外界披露。由此導致的海外資產流失,也非常嚴重。”
早前中航油、中信泰富都曾爆出海外巨虧事件,中鐵建也由于沙特輕軌項目實際工程量比合同工程量增加,虧損高達41.53億元。
漢龍集團人還曾向記者透露,一家央企在非洲購買鐵礦,曾一度廣受推崇,年初投資非洲建設鐵礦和鐵路的時候,還曾向漢龍求助。“去了非洲考察后,我們才知道,這個項目一直沒有開采,因為周邊的鐵路和碼頭不配套,根本運不出非洲。”
國資委發布的數字顯示,共有108戶央企投資涉及境外單位5901戶,央企境外資產超過4萬億元。前述業界知名人士認為,“我們在海外的資產缺少監管和評價機制。誰來對海外收購事件負責?中石化和中石油(9.74,-0.05,-0.51%)都缺少這樣的機制。”
中國缺少海外并購的人才,不懂得收購的游戲規則,不懂得對方國家的法律和財務、稅收制度是中國海外收購的通病。一業內人士表示,“有些問題真假難辨,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區別。”上述人士說,“我們在技術和先期資料都存在問題的情況下,進行投資,風險肯定很大。”而國際化的石油公司例如BP、殼牌,都有自己的研究機構,針對收購進行研究,一旦收購出現問題,則會對股票出現重大打擊。
此外,記者在“中哈石油天然氣設備及零部件供應商”論壇上了解到,商務部已經著手研究保護海外資產的措施,“比如,我們正在和哈薩克斯坦洽談,制訂一些文件,保護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利益。”商務部歐洲司宋雪丹處長向記者表示。
“現在,當務之急是建立我們海外收購的評價和跟蹤機制。”國土資源部油氣戰略研究中心博士岳來群向記者表示。而對于海外資產流失的問題,“簡單的辦法就是請第三方財務機構協助處理。”岳來群表示,“還要著手培養我們自己的收購人才,尤其是有國際經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