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人人精品_91p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_欧美黄 片免费观看_日韩中文字幕_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全國

尋找PC處理器之根:35載英特爾CPU王朝全記錄

   2011-05-13 石化石化

1359

前言:

歷史一再證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必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由此推論,任何IT產品從論證、設計、生產、銷售到應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發展和消費者的客觀需求。

2006年1月4日,英特爾宣布更換新標識。2006年1月9日,英特爾發布移動雙核處理器Yonah以及新一代移動平臺Napa。同時,英特爾首次發布臺式機平臺系列——歡躍。

自1971年英特爾發布第一款微處理器Intel 4004至今,英特爾用35年時間,完成了從單核到多核的大一統切換。這35年來,無數歷史文獻已經從技術的方向為讀者諸君呈現了英特爾的技術編年史。但我們相信,唯有從用戶的需求變化出發,才能更全面地解釋英特爾35年來從單核到多核的發展之路。一個產品,尤其是處理器產品,壽命是有限的,但是從中所看到的真理,卻是永遠的。下面,請大家跟隨時光列車,重回英特爾昔日發展之路,來看看英特爾布局雙核平臺的前前后后。

生于七十年代:處理器就是一種生產工具

1971-1978

1965年,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在總結芯片的發展規律時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3年后,英特爾公司正式誕生。并在其誕生后3年,由特德•霍夫(Ted Hoff)領銜,推出第一款微處理器Intel 4004。1974年,英特爾推出第二代微處理器8080。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微處理器具有4位數據通道,數千個晶體管。從誕生之日起,英特爾微處理器的設計初衷在于代替電子邏輯電路的器件,用于各種應用電路中。

在英特爾推出8080不久,Zilog和摩托羅拉先后推出了類似的微處理器。處理器的市場逐漸被打開,受到工業用戶的重視。從美國的經濟大環境來看,處理器在工業用戶中的順利推廣跟70年代的美國經濟衰退環境息息相關。

在整個70年代,歐共體和日本與美國在經濟領域展開激烈競爭,美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喪失,在經濟衰退的大潮下,美國各大廠商都不得不審視成本在整個產出過程中所占比例,為求在三強競爭中謀求更大的競爭力。英特爾和摩托羅拉的4位處理器能夠替代大型電路組件,價格又低廉,有利于工業用戶控制成本,開始受到工業用戶的好評。在當時美國經濟環境下,處理器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定義為工業工具。

1978-1982

1978年,英特爾發布8086處理器,8086處理器最高主頻速度為8MHz,具有16位數據通道,與其配合的協調處理器8087內具有x86指令集。盡管這個時期的電腦內存容量只能按kB計算,有用工作范圍很少,但8086是英特爾一個劃時代的產品,它標志著英特爾率先同時進入16位處理器和x86架構領域,為當今的個人電腦架構奠定了基礎。

1979年,英特爾開發出了8086的后續處理器8088,集成的晶體管數目為29000多個,頻率為8MHz。1981年,IBM發布了全球第一臺個人電腦,采用的正是8088處理器,PC的推出引起了美國市場的轟動和熱賣。從此,無論是工業廠商用戶還是個人用戶,PC的概念開始深入人心,X86架構也逐漸普及,英特爾迎來了從工業用戶到個人用戶的第一次轉戰。

最初PC的用途主要是作為個人工作表格處理。英特爾和IBM之所以能夠迅速推起了PC的概念,最大的成績歸功于當年大批個人用戶和中小型公司對工作運算的需求強烈,并且有足夠的購買力購買PC。而個人用戶和中小型公司的需求涌現,也跟當年的里根政府上臺后的政策息息相關。

1980年里根當選美國總統以后,在經濟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反對政府插手私人企業活動,反對政府控制工資和物價,反對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各種干預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府龐大開支和妨礙自由企業的規章制度。里根對生產關系的改革促進了美國企業的重新發展,令美國經濟在80年代有了回升。在越來越多的商業活動中,用戶需要快捷,可靠的機器來解放人手,讓商業和科研活動更迅速的進行。盡管PC價格高達上萬美元,但是能夠讓公司員工從大量的人工算表中解放出來,無疑是最好的個人助理。

1982-1992

自英特爾8088處理器被IBM用于PC上起,個人商用的明確定位讓當時的大部分用戶都沒有對PC的未來發展有過多的期望。誰也沒有料想PC不但可以用來工作,而且還能進行學習、娛樂、遠程溝通……直到1982年,英特爾研制出了最大主頻為20MHz的80286微處理器。80286的最顯著特性在于它能同時運行多個任務,這為后來蓋茨的多任務操作系統Winodows的研發提供了絕好的契機。在PC架構上,80286也對后來的PC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它引入了16位工業標準架構總線——ISA插槽,SIMM內存最多可以擴充至1MB。

然而,到了1985年,研發加速的英特爾發布了80386處理器,處理器歷史上的新一頁再度掀起了。

80386的主頻相比80286有了明顯的提高,它集成了27.5萬個晶體管,最低頻率為12.5MHz,此外還有20MHz、25MHz、33MHz以及40MHz。然而,這只是“量”方面的比較,從“質”的比較來說,80386增強了浮點運算能力,用緩存解決內存速度瓶頸,使用32位數據通道,PC的運算速度得以提升。

80386增強的浮點預算能力,令PC不但可以用來商業計算和工程設計,還可以用來進行游戲娛樂,一時間,吃豆、地對空打飛機,甚至后期的大富翁、三國志等“有聲有畫”的多媒體游戲,開始留在用戶的PC上。一時間,處理器、主板、彩顯、聲卡、機箱、電源、音箱、鼠標、鍵盤等硬件成為標準配置。可以說,80386讓32位PC的工業標準得以確立。在標準確立后,組裝機也可以流行,組裝機的流行終于為PC的徹底普及化鋪平了道路。

1985年,Winodws 1.0正式發布。它以簡單的圖形操作界面作為賣點,讓PC操作變得不再神秘,更多的用戶被吸引到PC上面來。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英特爾和微軟被稱為“Wintel組合”,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們能夠不斷拿出令用戶體驗耳目一新的產品,相互配合,為整個PC產業造勢。不過,在1985-1990年間,微軟的Windows系統除了圖形界面以外并沒有太多可以炫耀的地方,直到1989年英特爾再次發布新一代486處理器和1990年微軟推出Windows 3.0系統,整個Wintel組合的黃金時期才逐漸來臨。

我們曾經在本文開篇明確提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組裝機的大量流行,越來越多的個人用戶開始有機會用上PC進行工作、游戲娛樂以及學習,面對商用和游戲軟件龐大的消費市場,不少軟件開發商所開發的軟件所設定的系統配置要求越來越高,英特爾的處理器研發之路也在“摩爾定律”以及市場的客觀需求下,走到了486時代。

1989年,英特爾推出了以Socket 1為架構的486芯片,它首次實破了100萬個晶體管的界限,首次采用了倍頻技術,最為關鍵的是,它首次采用了RISC(精簡指令集),可以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而386執行同一條指令卻需要2個周期。因此,486比386要快得多。此外,486處理器的頻率可上80MHz,這些性能上的重大改進都極大地提升了PC的運行速度,逐漸讓游戲的復雜化成為可能。

1990年,Windows 3.0 版推出,正式加入了多媒體功能,其時正值CD等多媒體娛樂產品開始流行,越來越廉價的PC已經開始為普通家庭用戶,特別是學生所接受。當PC的功能被形容為“可以聽音樂,玩游戲,學習,工作,打字……”等多功能機器的時候,潘多拉魔盒就被打開,釋放出無窮的魅力。在當年,除了英特爾的80486處理器以外,還有Cyrix公司的5x86、AMD的5x86同屬486等級產品,以價廉物美在中低端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為購買能力有限的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由于所有X86生產廠商的努力,配備486處理器的PC成為當今不少成熟的電腦用戶的入門機種。而在眾多的處理器廠商中,英特爾憑借生產規模和市場營銷能力,加上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成為90年代初期PC平臺的最佳配對,“Wintel組合”的黃金時期,也正式拉起了序幕。

從1982年到1992年,英特爾帶領PC經歷了286到486時代,十年間,隨著個人用戶對娛樂等其它要求的覺醒,PC不知不覺逐漸完成了從商用領域延伸到個人娛樂領域的進程,盡管從今天看來,256色的游戲畫面和MIDI音效相當原始落后,雙速的CD-ROM播著剛剛試驗數碼錄音的CD碟也顯得音質剛硬,然而,PC的娛樂啟蒙時代,已經到來。

風馳電摯九十年代:給我一顆奔騰的芯

1993-2000

由于AMD,Cyrix等公司均在386和486處理器上窮追英特爾不放,而且X86的命名并非英特爾專利。為了以正視聽,英特爾在1993年推出第五代處理器的時候,并沒有遵循原有的規則命名為“586”處理器,而是采用全新的Pentium(奔騰)標識來加以區分。奔騰處理器的工作頻率從75HMz到120HMz不等,采用Socket 4架構。在推出奔騰處理器的同時,英特爾啟動了著名的“Intel Inside”的營銷計劃。一時間,擁有一顆奔騰的芯成為當年電腦用戶的時髦用語。

其時,AMD和Cyrix都分別以K5和6x86處理器迎戰,由于奔騰處理器在整數運算和浮點運算上表現不俗,而同時代的K5和6X86都各自在整數運算和浮點運算上有明顯的劣勢,再加上英特爾在處理器的產能和營銷手段上占優,因此逐漸拉開了競爭距離。

不過,奔騰處理器并不是90年代中期的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產品。在1995年,微軟發布了它歷史上最為革命性的產品——Windows 95操作系統。Windows 95極為便利的圖形操作和豐富的多媒體應用特性令PC市場掀起了又一波更新換代的狂潮。無論是老一輩的386或486電腦用戶,還是新入門的新手,都為之折腰。利用Windows 95看圖、玩即時戰略或者SLG甚至第一人稱視角游戲,遠遠要比在單任務操作系統DOS下用鍵盤輸入命令要簡單直接,利用Windows 95聽歌,看VCD,對個人用戶的便利性和私隱性也強于普通的音響和VCD機。PC的多功能娛樂應用,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如果要游戲玩得迅速,VCD看得爽,很多用戶馬上會想到配備一個頻率更高效能更好的處理器。

在這種大環境的需求下,1996年,英特爾上市了帶有MMX(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體擴展指令集)技術的Pentium MMX處理器。奔騰MMX處理器是上世紀90年代英特爾最為人樂道的產品,盡管它被英特爾鎖了倍頻,但是超外頻能力的強大出人意料之外,為此,不少電腦玩家開始嘗試超頻,從而奔騰MMX也培養了第一代的DIY發燒友。號稱擁有450萬個晶體管的奔騰MMX處理器,工作頻率從133MHz起跳,直到233MHz。

超頻后的奔騰MMX處理器猶如阿拉丁的神燈,對加速游戲以及各種應用程序起到了立桿見影的效果,同時為英特爾的處理器效能贏得了極高的美譽度。時至今天,在經典的超頻產品中,奔騰MMX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1998年,英特爾發布奔騰2處理器。奔騰2是英特爾歷史上第一款外頻提升至100MHz的產品。就在奔騰2發布的同時,英特爾針對PC市場上日益明顯的市場細分需求作了區隔,發布了頻率為266MHz、300MHz的賽揚,作為廉價入門級產品,一般面向對整機性能要求不高的辦公或者入門用戶。由于“閹割”了二級緩存,因此賽揚處理器歷來不敵同等級的奔騰級處理器。盡管如此,由于售價便宜許多,因此這些年來,真正為英特爾贏取市場份額的,就是賽揚系列處理器。

1999年,英特爾正式推出了奔騰3處理器。奔騰3處理器從450HMZ開始起跳,擁有950萬個晶體管,更重要的是,它新增加了能夠增強音頻、視頻和3D圖形效果的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數據流單指令多數據擴展)指令集。不過帶有SSE指令集的奔騰3風頭依然不是當年最強勁的,因為英特爾發布的帶有128KB二級緩存的賽揚300A處理器由于可以把FSB從66MHz加至100MHz,因此超頻性能十分優越,而超頻后的效果更為發燒友贊口不絕,在許多年后的今天,提及超頻王,骨灰級發燒友依然樂意把賽揚300A放在首位。

在整個90年代中后期中,盡管微軟先后發布了震撼人心的Winodows95和Windows 98,盡管優秀的單機游戲,例如C&C系列、魔獸系列、Doom系列層出不窮,盡管優秀的應用程序,例如Photoshop系列,微軟Office、IE系列不斷更新,但是在“硬件搭臺,軟件唱戲”的單機軟件黃金年代,用戶依然不能暢快感受PC應用娛樂所帶來的“快感”,因為無論是英特爾還是AMD,其處理器的發展落在軟件發展的后面,對很多用戶而言,“處理器還不夠快,處理器還需要超頻”成為硬件不斷升級的第一理由。但是,很少人想到,在2000年以后,這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過千禧年代:時代改變了……

2000-2004

2000年年末,英特爾發布了奔騰4處理器,最早的奔騰4處理器搭配英特爾自家的850主板芯片組。英特爾把它完全跟Rambus內存捆綁銷售,售價非常昂貴,銷售一年多來銷量并不好,并且引發了臺灣芯片組三巨頭(威盛、硅統、揚智)、眾多主板廠商和內存廠商的一致反對,英特爾后來結束了跟Rambus的合作,推出新一代的845D芯片組。接著,在2003年,英特爾推出875和865芯片組,正式支持FSB800和雙通道內存。英特爾的奔騰4處理器也放棄了數年來從奔騰1換成奔騰2,從奔騰2升到奔騰3不斷變化的命名規則,盡管核心從Willamette演變成Northwood、和Prescott,針腳從Socket 423演變為Socket 478和Socket 775,“奔騰4”這個稱呼卻一致沒有變化,便于市場營銷推廣。在整個奔騰4系列中,以加入超線程技術的成就最為顯著。集成超線程技術的奔騰4處理器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同時處理多任務,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時至今天,在不少用戶看來,超線程幾乎已經跟奔騰4完全掛鉤。

在奔騰4長達五年的推廣周期中,英特爾開始發現,世界已經變得不同了,無論是客觀還是主觀的環境發展都出乎英特爾的意料之外。太多的變數讓昔日的巨人英特爾窮于應付。英特爾的處理器研發工作,面臨巨大的挑戰。

在英特爾整個奔騰4處理器系列當中,以Prescott核心所受的批評最多。它雖然擁有1MB的二級緩存,31級的超長管線、13條SSE3指令集和0.09微米工藝制程支持,但是耗電量和發熱量相當驚人,效能提高也不多,在一些基準評測中甚至比前任Northwood核心的產品要差。英特爾的工程師們陷入空前的反思——是什么導致了英特爾進入千禧年以后,難以拿出像486、奔騰MMX、賽揚300A那樣經典的產品?!

從市場的角度來說,自2001年微軟發布Windows XP以來,業界近幾年在32位應用程序和單機游戲開發上已經面臨登峰造極的境地。硬件設備已經不再成為商業辦公、網上沖浪、家庭娛樂學習等應用的瓶頸。自2001年以來催生的網上游戲、數碼照片、網上音樂和電影分享等應用,一般的PC也應付自如。很多發燒友升級新硬件,僅為追求在游戲上的點滴提升。在新的應用模式沒有明朗化以前,PC的升級浪潮已經減緩。

此外,用戶的興趣和需求已經逐漸從固定的臺式機平臺轉移到移動筆記本電腦和像手機和掌上游戲機這樣的手持設備上。在中國,經過十年的培育,上網網民今年才剛破一億大關,但是2005年中國已擁有手機用戶3.93億。從1971年英特爾推出第一款處理器開始,英特爾在2000年以前的每一款處理器產品都恰好迎合了當時市場的客觀需求。但是而二十世紀的市場也要求以英特爾為首的硬件廠商不斷提升效能以配合應用的速度。但是二十一世紀到來以后,市場的重心已經轉移,用戶不但需求更快的電腦,而且還需要更有效率、更方便的應用。隨之,在游戲方面效能突出的AMD和在手機領域耕耘多年的德州儀器,都大放光彩。堅守提升PC頻率理念的英特爾,面臨著多方沖擊。無論是廠商客戶還是最終用戶,都要求英特爾拿出能夠符合新形勢需要的產品。

英特爾也的確拿出了符合新形勢的產品,不過這次跑出的不是臺式機處理器,而是在2003年發布的移動筆記本平臺——迅馳。迅馳平臺的處理器由英特爾的以色列海爾發團隊研發,并沒有過多強調頻率,而是強調整體運算效能以及能耗。并且強調整個平臺的無線互聯應用。迅馳推出后大獲成功。不僅掀起了WIFI的應用潮流,而且讓移動產品成為英特爾最賺錢的部門。在2005年,英特爾在產能緊缺的情況下,優先把廠房產能調配給迅馳,造成跟奔騰4處理器配套的主板芯片組缺貨。英特爾臺式機處理器和芯片組所面臨的困難,在迅馳的風光大賣面前,更顯突出。

從產品技術的角度出發,很容易得出結論——英特爾的設計思路,就是追求穩步按照摩爾定律前進,不斷提升處理器的工作頻率。奔騰4一直沿用Netburst架構設計,追求超長的管線。這樣設計的后果就是導致漏電嚴重,從而引發耗電量和發熱量劇贈。而設計人員的經驗證明,性能提升40%左右的處理器,晶體管數量差不多要翻一翻。

解決漏電的辦法不少,例如采用新型的硅材料SOI(絕緣硅),AMD正是采用這種辦法。但整個制造工藝將更加復雜,AMD的K8處理器的良品率不高也正是這個原因。英特爾也有“高K”材料,聲稱可以把漏電量降低100倍左右。但是這不會在目前馬上實現,何況,這也不是提升效能的根本辦法。

在市場和技術的迫切需求下,英特爾新任CEO歐德寧上任以來,逐漸改變先前以技術導向的發展方向,提倡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來發展。而英特爾的研發部門需要馬上考慮的,就是如何才能研發出適合用戶新需求的技術和產品。

雙核元年迎面而來:重新上路 VS. 全新上路

2005-2006

轉換思路的英特爾工程師重新開始思考:這十年來,芯片生產已經成功跨越了0.25微米、0.18微米,0.13微米、0.09微米、0.06微米。如果芯片生產仍然能以3年翻一番的速度發展,那么在十幾年之后,就必然會面臨0.05微米的物理極限。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研發下去,“用一塊巨無霸式的芯片基本只有40%的提升水平”,“但兩塊相對較小的芯片,能夠提供70%到80%的性能提升”。

在英特爾看來,未來的處理器依然要同時面臨大量多任務的處理,同時在今后,PC的角色即將從個人用戶娛樂工作設備延伸為家庭數碼娛樂中心。PC將承擔家庭各種設備互聯的主角。“數字家庭”概念將貫穿今后PC的發展。盡管“數字家庭”的概念已經在英特爾這幾年來的開發者論壇峰會不斷被提及,但是英特爾一直沒有描繪出具體的情景和相關的設備。2005年,隨著寬帶的普及、BT下載、IPTV、HDTV、網上音樂和網游的大量應用開始浮出水面。電腦用戶已經開始體驗到,他們往往需要一邊BT下載視頻或者把視頻文件壓縮成為PSP游戲機可看的格式,一邊打著魔獸世界或者看著HDTV。在這種體驗下,英特爾原有的帶有超線程技術的奔騰4處理器,未必能夠應付自如。

在這種思想下,英特爾開始考慮采用雙核甚至多核處理器的設計。因為多核處理器在多任務的效率上和功耗上與英特爾所設想的未來應用之需求相符。 在英特爾的藍圖中,Intel把單核處理器原理比喻為一名廚師。一位廚師在同一時間只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因此客人點的下一道菜必需等上一道菜完成后才可以繼續。雖然我們可以進行多項任務,但實際上每一個線程只能處理一個工作,Intel把它比喻作原始人只懂起一個爐頭做飯。而超線程的單核處理器就好比一個廚師用兩手同一時間熟兩個食物,雖然效率會比單線稱處理好些,但還是有很多限制。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用兩個廚師同時做兩道菜——也就是雙核處理器。

在功耗上,雙核處理器也意味著可以打破原來單核處理器隨著頻率上升而發熱量暴漲的惡果。因為熱點是在處理器的正上方。至于雙核心,實際上有兩個熱點,每個Die上一個意味著發熱更均勻了,那也就意味著更好的散熱。而且,用戶可以在一個核心上運行一個單線程程序,同時關閉另一個核心。當一個核心溫度過高時,還可以讓第二個核心接替第一個核心工作。每個核心的溫度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溫度降低了,漏電量也得以降低。

此外,在高性能計算領域,對企業用戶來說,電子郵件使用使網絡流量增加,ERP及數據采集等應用都需要強勁的運算能力。網絡安全的措施,也增加了計算性能的負擔。對服務器虛擬化等新的應用模式都對處理器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數據量的急劇增加甚至使得企業用戶也開始考慮構建自己的數據中心。使用多核處理器,企業用戶不增加硬件占地面積的情況下可以提高處理能力,刀片式服務器將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

英特爾所預期的種種情況表明,面對未來多任務,低功耗的電腦發展前景,采用雙核甚至多核處理器,可以為企業帶來更節省成本的便利,可以為“數字家庭”方案帶來順暢的視聽體驗,因此,2005年,當英特爾開始全力催谷數字家庭概念的時候,臺式機的雙核處理器平臺,就提到日程上來。英特爾前CTO,現任數字企業部主管基辛格也表示,盡管從單核到多核需要很長的的過渡期,但是未來一定是多核處理器的世界。

然而英特爾并不是多核處理器的第一個發明者。在上個世紀末期高端服務器開發者,比如HP、IBM就已經提出這類可行性設計,并且成功推出了擁有雙內核的HP P把A8800和IBM Power4處理器。這類處理器已經成功應用不同領域的服務器產品中。但是這類處理器相當昂貴,不能普及。英特爾需要做的,是在X86架構的臺式機平臺,拿出價格和性能能夠被大家接受的新品。

2005年4月,英特爾發布了雙核心臺式機處理器以及相關的主板芯片組。全新的處理器被稱為Pentium D,D的意思為Duo(雙),先前的研發代號是Smithfield。它采用2個Prescott核心及0.09微米技術生產。Smithfield內核每個核心擁有獨立的1MB二級緩存及執行單元,同時Smithfield處理器支持800MHz FSB。因此Prescott處理器的所有功能幾乎可以在Smithfield上看到。不過,由于Smithfield核內需要增一個“arbiter stc”仲裁裝置來協調兩個核心的工作,因此Smithfield的核心尺寸將是Prescott核心的2.1倍。

第一批首發的Pentium D的型號包括Pentium D 820, 830和840,頻率分別對應2.8, 3.0和3.2GHz。由于英特爾放棄了開發頻率更高的處理器,改為重點布局Pentium D,為了回應人們對英特爾放棄堅持摩爾定律的議論,英特爾數字家庭事業部副總裁麥當勞指出:“目前恰逢摩爾定律四十周年,這一里程碑事件對英特爾尤其有著重要意義。依照摩爾定律,您將可以獲得日益增強的計算能力,而同時成本不會保持相同幅度的增加。這也正是雙內核處理器的意義所在。”

為了讓Pentium D更吸引人,英特爾在Pentium D中引入一些新技術,比如支持64位系統的EM64T技術、EIST技術(增強型Intel SpeedStep技術)和英特爾的為下一代處理器開發的加強型安全技術“XD bit”。由于英特爾也在2005年的單核處理器引入此類技術。因此Pentium D處理器最獨特之處就是支持Vanderpool虛擬化技術和LaGrande安全技術。早在2003年的IDF英特爾就已經公布了Vanderpool技術。在英特爾的規劃中,Vanderpool是針對個人電腦的虛擬技術,它可以將電腦分離為若干個可以獨立工作的虛擬電腦,這些電腦可以訪問相同的資源。Vanderpool技術的推廣成敗也關系到英特爾雙核甚至多核計劃的成敗。

就在發布Smithfield核心半年以后,英特爾十月再次發布了采用新工藝制程,以0.065微米技術生產的Presler核心Pentium D處理器。在整個2005年,英特爾如此頻繁地推出臺式機處理器新品,實屬近年來罕見。而Presler實際由兩個單核心構成,有些人認為這樣設計依然屬于簡單的雙核心并行。真正的共享二級緩存的雙核心產品至少要等到2006年末才會推出。

就在臺式機雙核處理器頻繁出招的同時,英特爾也加快了服務器雙核化的進展。原定于2006年發布的、面向四路或更多路服務器的雙內核多路至強處理器MP(代號為 "Paxville"),搶在2005年10月就提前發布。然而,更令人關注的是目前英特爾最為看重的移動處理器領域,英特爾本來憑借Pentium M在這個領域占據絕對優勢。但自去年AMD發布炫龍移動處理器以來,業界更為關注已經在工作效能和功耗等方面做得很出色的以色列海爾發團隊,還能祭出什么武器讓人眼前一亮。

2006年1月,這個答案正式揭曉,英特爾正式發布了迅馳的第三代移動平臺,也就是俗稱的Napa平臺。其中代號為Yonah的移動處理器采用雙核心架構,英特爾稱其完全革新了原來的單內核Pentium M處理器的架構。不同于其它雙核心處理器,Yonah所擁有的2MB L2緩存由兩個物理核心共享。因此Yonah開發者不用面臨如何協調緩存工作一致性的問題。為了減小功耗及降低對散熱系統的要求,新的Yonah處理器將支持特殊節能技術,允許在處理器低負苛情況下停用其中一個核心。可以說,Yonah是第一個整合完整的PC處理器。

隨著Yonah的發布,英特爾的雙核計劃終于在臺式機、服務器和移動筆記本電腦上全面開花,在2006年完成了雙核化的第一階段全面布局。2006年也成為英特爾的雙核元年。從Intel的處理器發展計劃來看,自從Pentium 4和Pentium M之后分道揚鑣的臺式及移動式處理器,在2007年將合而為一。這也標志著英特爾的所有處理器,屆時都會在“效率和能耗”的平衡下統一完成切換跑道的進程。

雙核的研發進程在不斷進行中,英特爾的市場營銷計劃也在不斷變化。2006年1月,英特爾在短短數天內先后推出了新的標識和用于臺式機的歡躍平臺。放棄了多年來已經被世人所熟悉的“Intel Inside”,英特爾的CEO歐德寧表示,新商標在視覺上的改變正是公司所要求的效果——它將更有動感。憑借這次換標和把臺式機芯片變得更平臺形象化,英特爾向世人表明,它把業務的核心由單個的芯片轉移到整個應用平臺或解決方案上來。處理器芯片的前景是把家庭、商業與學校的數字媒體和網絡整合到同一個平臺上。

早在英特爾上任CEO貝瑞特領導英特爾的時期,貝瑞特已經提出了把“Intel Inside”改為“Outside”的構想,直到現在,英特爾逐漸把這個構想通過平臺的形象化表述來實現。目前,已經有多個品牌機廠商采用多核處理器,用于數字家庭電腦中,英特爾所描繪的一臺電腦、一個遙控器可以包容一個家庭中的大部分工作、通訊、娛樂項目的設想,正在一步一步實現。自1971年英特爾生產出第一款處理器以來,全球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步伐在不斷調整節奏,用戶對電腦的使用需求也不斷延伸和轉向,當年“一招鮮,天下先”的產品策略已經在復雜的用戶需求和細分市場面前行不通。英特爾是否能夠調整好生產關系,適應數碼新時代的生產力要求,憑借多核之機再次引發PC應用新一波浪潮?

唯有生產力的真正需求可以作出最后回答。

 
 
更多>同類資訊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說明  |  隱私政策  |  免責聲明  |  網站地圖  |   |  工信部粵ICP備05102027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激情中文字幕 | 男人天堂亚洲 | 国产淫片在线观看 | 黄版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美色影院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 美女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 中国a毛片| av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在线观看二区 | www.国产 | 日韩欧美中字 | 久久久久网站 | 日韩二区三区 | 久久丁香 | av7777| 九九综合 | 免费又黄又爽又色的视频 |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 天堂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有码在线观看 | 久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 天天干在线影院 | h小视频在线 |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黄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簧片 |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国产aⅴ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青青草国产 |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柚 |